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更多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礼品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礼品知识

FB体育 FB体育平台1980到201680后记忆中的那些年货(组图)

浏览次数:567 发布时间:2022-12-08 12:43:41

  办年货,这一浸润着中国人复杂而特殊情感的消费行为背后,实则更是一种精神运动。如今,很多人感慨年味儿淡了,物质生活太丰富了,当欲望容易得到满足后,便少了期盼和惊喜。

  上世纪80年代初,“铁匠”赵佃杰一家已经成为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的第一个万元户。为迎接1981年的春节,他们家购进了一台17寸黑白电视机,赵佃杰的小儿子赵左涛回忆说:“那时候整个村子都没有电视机,自从我家买了电视之后,全村的人都来看电视,晚上把电视放到院子里,就像在部队里看电影一样热闹,每天都看到半夜……”

  虽然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有所改善,但是衣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不明显。当时普通老百姓全家对春节生活的期盼就是添新衣。

  “那时我几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用剩下的工资为儿子和女儿添置一套过年穿的新衣服,让他们能体体面面地去给亲戚们拜年。”74岁的老孟告诉记者,但是收入很低,置办不了太多年货。

  1983年他还属于三级工,一个月44元钱的工资。到了1987年工资超过100元。到过年时就用攒的钱买点布回来,自己在家用缝纫机给孩子们做衣裳。经常是办完年货买完布料,就剩不了多少钱了。

  在1981年,施顺才花了30元给小女儿买了块钟山表,兴奋的小女儿特地跑到照相馆留影,还把戴了手表的手腕伸到镜头前,好像一个手表模特儿,这张照片和已经停止不走的钟山表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那时候有块钟山表可是不得了,至少要一个月工资,还得凭票,找人才能买到呢!”钟山表在那个时代就是时髦的象征,40多岁的谢女士看到这块表还想起了自己母亲的一件趣事,“我妈也赶时髦呢,但是没钱买,就把自己的金耳环给卖掉了,然后买了一块钟山表。”

  那时候走亲串友大拜年,手里也要拿些年货的,而这些年货也主要是以吃的为主:肉、鸡、鸭、水果,有的还带着白糖、鸡蛋,稍讲究一些的就有了用纸盒装的点心。当时有首很著名的歌《回娘家》中就曾有描述新媳妇过年回娘家的情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走亲戚串门送的礼是果子、酒、蛋糕,这就是点心。”市民江德丽说,那时候这些是送给亲友礼品的标配。果子,是北方的FB体育 FB体育平台一种面食,和桃酥类似。“那时候的蛋糕比较硬,用透明的塑料包装,送礼却是很有面子。”水果当时也是拜年送礼的佳品,几瓶水果罐头或新鲜水果,体面又时髦。

  “最想吃自己用碾子磨面做的年糕。”70后市民于晓东说,那个年代过年前,村里各家各户都要磨黍米做年糕,村里就一台碾子,有时排队要到半夜才能轮到。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是过年的应景食品。“蒸熟后,撒上白糖,那味道才是香。”于晓东说,现在市场上卖的那种年糕再也吃不出这种亲手做的味道。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吃穿不愁了,长辈再也不用背着孩子藏年货了。购置鸡鸭鱼肉、海鲜产品和糖果等年货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方便面和牛奶等也逐渐被纳入年货的范围。

  物资日益丰富,带给人们的是更方便地购买生活必须品,过年的时候,家里基本上能置办新衣服,烟酒、茶叶、水果。而最时兴、最“潮”的年货变成了电器,以电视机和洗衣机为主。过年时,一些条件不错的双职工家庭往往会将积攒一年的工资拿出来购买一些“奢侈”年货。家住在西城区的李女士回忆,她印象最深的一份年货就是一台彩电和一台放像机。

  在“80后”的记忆中,明信片、贺年片、挂历在90年代也流行起来。一到过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之间会FB体育 FB体育平台互相赠送一些贺年片,里面写上祝福的话。外观也是各式各样,有精美的,也有相对简单一点的。

  在90年代末期的中国一线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打着黄底红字的柯达冲印店,胶卷绝对是里面最抢手的商品。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长途电话费用的下降,电话拜年成为人们拜年首选方式。

  “印象最深的就是年三十晚上开始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而父母也会守着准点给爷爷、奶奶准时拜年。”杨文涛作为“80后”深有感触,“我也会给在异地的阿姨们打电话拜年,可很难拨通,因为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打电话、接电话,这时的拜年虽然不用上门了,却也因为线路忙,拜起年来很费劲。”

  电话普及后,拜年开始变得更加便捷。而从电话拜年开始,人们也渐渐懒得出门,习惯用“躲在背后”的方式来拜年。

  到2000年,在政府主导下,各大城市的市区和城区开始创办大型年货市场,也是人们常说的“大集”,露天叫卖年货的方式,吸引了不少市民。

  例如,北京怀柔长哨营山货大集最早建于2003年,至今的十几个年头里,从最初的政府组织每年一届,到最后农民自发的参与,最终形成了怀柔北部山区与河北省部分地区最大的土特产品集散地,如今,这里不仅仅是四里八乡的人来赶集,北京城区的、河北的、天津的人们都慕名而来,目的已经不仅是为了买山货,而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

  到了21世纪,大鱼大肉早就不是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绿色蔬菜成了人们的新爱,年夜饭也减少了油腻的大鱼大肉。健康逐渐成为众多百姓的第一追求。

  随着人们对于年礼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商家的炒作和引导,春节礼品趋于多元化,并在包装上不断升级换代。临近年关,各家店铺、超市、卖出纷纷忙着将糖果、糕点、蜂蜜等包装精美的礼盒,摆在店铺门口最显眼的位置。各类食品批发零售店铺无一例外都将这些礼盒当做春节销售的重头戏。

  鲜花作为一种比较时尚的商品也走进了平常人家,成为部分市民的礼品。带一束鲜花,送一份温馨,成为年轻人,包括部分中年人拜年的选择。

  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3年,超过1371亿条。2004年,达到2177条;2005年,增到3046亿条。2006年,发送量近4300亿条。2007年,达到5921亿条。2008年,发送量达到6996.7亿条。2009年,短信使用量达7809.66亿条。2010年,全国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8317亿条。

  80后白领小吴表示,以前一到除夕晚上,总是要绞尽脑汁编辑短信祝福语发给亲朋好友、领导,一发不可收拾,同时,自己也会收到一大堆群发的短信。

  “现吃现买就行。”80后市民刘佳欣说,到了现在,大家吃的讲究个新鲜、健康。今年过年,刘佳欣就买了几斤干果,准备当零食吃。

  货员告诉记者“大家现在买年货更注重内容而不是形式了,散装糖果卖的就比礼盒装好很多, 20来块一包的开心果、杏仁、核桃价格比较亲民,买的人最多。”此外,她补充道,“我们礼盒装的包装在今年也做了些调整,包装简易了许多,定价也多在百元左右,两三百定价的礼盒多就是摆在那里,买的人很少。”

  超市里光糖果就有硬的、软的、水果味的、奶味的、各色巧克力,不下二十种,各类生鲜供应充足,人们一年四季可以在超市里买到以前在过年才吃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大商超卖场里,采办年货的更多是中老年消费者群体。而电商渠道,则是80后、90后年轻人的“主战场”。

  “在网上给奶奶订了一件羽绒服,年前保证能到货。”90后的江美男说,对于备年货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父母需要的东西,早在过生日、中秋、端午、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或者平常都买了,过年备点什么回家过年显得没有那么特殊。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数码产品,成为年货中佼佼者。同时,各类健身器材和医疗器械,也进入不少人的年货清单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了年货新宠,“健康年货”的概念也在兴起当中。譬如一些人性化的公司发健身卡,给员工赠送生活上的所需的物品。有的公司直接赠送羽绒服,保暖鞋,保暖袜之类的。

  30岁的张小姐小时候年货就是一件漂亮的新衣裳。今年她为自己买了一个LV的折扣包作年货。市民孔先生最近从快递处收到了花4000余元在网上购买的一部智能手机,孔先生说,这部手机是他们家今年的年货之一。

  市民朱大爷的女儿两个星期前就已发话:过年少些荤,多买些“绿色”菜品。记者在一些卖场看到,春节采办年货,高档的粗粮野菜、海鲜制品等“绿色”产品更吸引市民。

  不管怎么说,比起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在的年货选择是超级丰富,过年的方式也更多样、新鲜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近大年根儿,街坊邻居间问候最多的一句话恐怕便是:“年货置办得咋样了?”那时候十几块钱就能过一个不错的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商品市场的变化更大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年货的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经的老三样,鱼、肉、蛋,条件好的还增加虾、蟹等海鲜;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变,天南海北的年货都能买得到,人们年货消费的侧重点也发生转变。

  每年一到腊月二十,故乡街市上天天都有“集”,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连绵起伏的叫卖,将年味儿烘托得格外浓。跟着父亲母亲赶集买冬藕、芹菜、土豆、粉条、猪肉、鲤鱼等年货,也成了80后小伙伴们最幸福的童年时光。

  如今,那些传统老街市、大集市应如何转型,才能重焕生机,既留住年味,又让传统年货大街跟上时代的潮流呢?(综合新文化报、广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