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更多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礼品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礼品知识

这届年FB体育 FB体育平台轻人如何过母亲节

浏览次数:651 发布时间:2022-09-15 03:38:13

  每一年妈妈生日、妇女节、母亲节等重要日子到来前,当其他朋友都在构思要送母亲的“必买清单”时,我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妈妈先给我一份“不要清单”。

  “你去年买的大狗公仔,可别再整一个了,太占地方了,收拾起来让我很焦虑。”

  “你以前瞎买的多功能锅,太浪费了,我和你爸平时做饭根本用不上,厨房里设施齐全。”

  在我家,妈妈心直口快“不留情面”的人设万年不倒。这样挺好,她明确提出自己不想要的“雷区”,能有效避免我们每次作选择时掉坑。

  与此同时,我妈很少主动提出她心仪的礼物。一方面,她和很多母亲一样确实不太在意子女馈赠FB体育 FB体育平台的“仪式感”。另一方面,我妈在生活中就是一个追求“尽兴”而活、人生态度积极的人,平时看到喜欢的东西并不纠结,直接下单拥有;一旦对好吃的餐厅、好玩的旅行目的地产生兴趣,她也会及时行乐充分体验,活得舒畅不拧巴。

  所以,面对这样一位生活态度独立而阳光的妈妈,挑选礼物的确是一个颇有技术难度的事。毕竟,相较于简便易得的物质,我需要更加努力探索她深层次的“心灵需求”。

  这番“探索”实在不易,我也因此意外“解锁”了一些全新的体验。近几年因为疫情,我几乎没有机会回老家,妈妈也不太方便来看我。今年母亲节到来前夕,我就第一次强烈感觉到,原来妈妈在关注子女近况时,她所看重的“同步感”要远远强于“全面感”。

  例如,今年第一季度我工作格外忙碌,给妈妈打电话,大部分时间都在谈论最近参与的工作项目。每次通话我都和迅速走完“写周报+做presentation”的流程一样,很认真地“全盘扫完”新动态,自认为这样妈妈100%掌握了信息“干货”。

  有一天,我给妈妈视频展示我新买的电器时,手机视频那一端的妈妈忽然发出一声感慨:“这疫情持续好久,我对你家里的空间都陌生了。”

  我这才想到,妈妈每次来我家,总是不厌其烦欣赏细微的布置,兴致勃勃地问我每一个摆设背后的故事。对她而言,家里的空间构造,不是物理意义的存在,而是温情与人味凝结起来的“故事场”。了解这些故事,才能获得心安的熟悉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妈妈期待看到一个依然活得阳光有力、追求自我意义的女儿,也更期待随时听我“同步”分享四季流转中时光留在我家庭里的崭新故事。

  几年前妈妈过生日时,我给她送过平板电脑,但她表示不太习惯小屏幕看剧。最近,妈妈想看我安利的两部网剧,就使用我的账号登录看剧。

  我发现她保持每天一集的节奏,于是通话时提了一嘴:“呀,那部网剧你是不是都刷到第七集了?”这句话让妈妈来了兴致,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聊了好久。

  曾经习惯于在家看剧只和爸爸实时“吐槽”的妈妈,瞬间开启了与我“同步追剧+口头弹幕”模式。她还开玩笑问我:“这是不是你们年轻人现在常说的‘云影院’‘云聚会’?”

  由此,我觉得这创意十分可行。被疫情切断线下见面的日子里,我也依然要让妈妈感受到“同步相聚”的喜悦!比如平时出门遛狗、踏青、打卡有趣小店、刷剧观影,我完全可以让妈妈同时获得一种“在场感”“参与感”,而不是“滞后的补课”“干瘪的汇报”。

  随着年龄增长,个人与社会接触面不断延展,我渐渐明白,你直接接收的“表达”不能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唯一依据,尤其在“亲密关系场”中,若过分依赖“表面信息”,则很容易掩盖彼此真正的精神需求与“缺口”。

  像我一样远离家乡、在大城市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平日完全靠视频通话、微信消息与妈妈保持联系。妈妈对子女的感情需要,往往会以无比低调、委婉、黯淡的方式潜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间。你不留心,就听不清,看不见。

  对于我,每一年母亲节给妈妈送祝福,既是探索她心灵需求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成长刻度“追随”妈妈人生坐标的过程。小时候,你以为一件礼物就代表一个节日的意义。可等到长大后方知,那是你更走近另一颗心的开始。

  2021年母亲节前三天的傍晚,我打开购物软件,输入“母亲节”三个字,瞬间跳出无数“送妈妈必备好物”,外加重点加粗的“闪电发货,礼盒包装”。对照着“礼物攻略”筛选一番后,我选择了一款标注着“妈妈最爱”的大容量空气炸锅、一个好评度极高的智能肩颈按摩仪,外加一束鲜花,便匆匆按下了付款键。

  整个过程花费半小时。当时的我尚在毕业论文的海洋里挣扎,差点忘记母亲节的存在,直到在食堂听到同学讨论才猛然想起。好在快递还赶得上,我在当日发货截止时间前提交了订单,顺利踩在母亲节当天送达。

  类似的情景,每年都会经历一两次,这次是母亲节的“卡点礼物”,上一次是春节前夕密集的“年货大礼包”。闲暇时刷微博,发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并不少:很爱自己的父母,但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又常年在外难以成为“贴身小棉袄”,于是便在节日期间对父母进行集中式关爱。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大批量的网购和“清购物车”,远程用物质来传递爱。这一行为甚至拥有了特定名词——“突击尽孝”。

  当代人偏爱仪式感,没有父母不喜欢子女的孝心礼物。妈妈打来电话,嘴上念叨着“哎呀你怎么又给我们花这么多钱,下次不许买了”,但我还是能从她比平时略兴奋的语气中想象出她上勾的唇角,话语间的欣慰是藏不住的。

  暑期回家时我发现,原以为使用频率很高的空气炸锅,在柜子的角落里落了厚厚一层灰,按摩仪更是被塞在深处找不到。爸爸偷偷告诉我,空气炸锅容量大耗时长,妈妈心疼电费一般不怎么用;智能按摩仪操作太复杂,两位“技术小白”琢磨半天没成功,又担心我太忙不好意思因为小事打扰我,最后嫌麻烦干脆收了起来。

  但在之前的日常通话里,我随口问妈妈东西好不好用时,妈妈笑着和我说:“都挺好的。”

  我突然有一丝丝惭愧,这些并不实用的礼物正在告诉我,那段时间里,我对于妈妈的日常生活缺乏足够的关心,也并不了解她最真实迫切的需要。妈妈永远习惯性把辛苦的一面藏起来,只告诉我,不管收到什么,她都很喜欢。

  这是母亲对孩子的宽容与爱。但或许“突击尽孝”,就是因为平时对爸妈的关心不足,以至于要依靠节日所谓的“仪式感”大攒一波,似乎这样就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孝心。节日表达爱意无可厚非,但“突击尽孝”也意味着手忙脚乱,以及对爸妈持续性健忘、短暂性记起。实际上,对爸妈的爱从来都不应只花钱不走心,为贪图一时心安理得盲目送礼物。

  从那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更多关心父母的日常——妈妈喜欢的电子书还够不够看,爸爸居家办公的腾讯会议能否搞定。距离今年母亲节还有大半个月时,我不再卡着时间网购,而是提前准备好了礼物:聊天时得知妈妈梳子坏了之后,提前定制好刻名的黄杨木梳;估摸着该补充的大批艾灸草药包;下一个季度的电视视频会员卡。我还放了一双出差时偶然获得的工人纯棉手套,虽然不值钱,但我想妈妈一定会在种菜时戴着它。

  对于我而言,母亲节的重要性还在,代表爱意的礼物也不能少。但向妈妈表达爱,不能光靠“突击尽孝”。多增加一些日常的关心,了解她们的真实需求,“投其所好而非给己所要”,或许才能真正远程送达对妈妈的“定制版孝心”。

  看似一件件衣服、一顿顿美食,实则是我和母亲不同频的往日时光,我们的互不了解。

  每周总有那么五六天,我的手机会被她轰炸。除了吃了吗?睡了吗?工作忙吗?就是衣服和鞋的照片,问我是否喜欢,是否想买。回到家,总是能看到她寄来的各种快递。我在北京工作,最近爸妈从老家搬到了燕郊,坐公交单程只需1个半小时,她的爱更汹涌了。每次从燕郊回京,我的包都会被母亲装满零食、水果。偶尔我因为工作回不去,她就会带着在家中做好的美食,来到我的住处,把冰箱塞满。

  她总是不吝为我付出,我却无法接受得心安理得。我已27岁了,自认为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本该是回馈父母的年纪,怎能一直享受他们的给予?更何况,母亲带来的许多东西我真的不喜欢,也不需要,又弃之可惜。

  朋友们说这是“幸福的烦恼”,不过我还是想趁着今年的母亲节,和她好好谈谈。我列了个表,上面详细记录了我的喜好:爱吃苹果草莓,不爱榛果葡萄;适合穿长裙,不适合短款上衣;习惯早上洗头,走路喜欢踩同一色系的方砖……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份成长简历,罗列了近十件印象深刻的趣事。我打算在谈话时,把这些一并交给母亲,和她重新介绍自己的成长与生活。

  有的人觉得这么做多此一举,妈妈怎么可能连孩子的生活习惯都不知道?可我认为这无比重要。

  我和父母共同生活的记忆停留在小学六年级,六年级后,我被送到了黑龙江省大庆读书。我的家乡在同省的大兴安岭,是一个偏远的山区,教育资源并不好。送孩子去外地念书,是那些年当地家庭的普遍选择。

  那时从大兴安岭到大庆,坐火车需要近10个小时。我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到家乡,和父母团聚。虽然他们长期不在身边,我依然生活得很开心,妈妈对此却有些后悔。她曾说,感觉我们之间不再像从前那么亲近了。她想要加倍对我好,弥补缺失的爱。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相处模式,为什么我们的感受如此不同呢?或许缺乏沟通是重要原因。或因为分隔两地,生活交集变少;或因为代沟加深,我很少再和他们分享生活琐事。妈妈只听到我说“很好”“没事”,却无法切实感受到我的成长与快乐。

  罗列喜好,编写成长简历,并非冷冰冰的文字与质询。我想做的,其实是用这种最直观的方式,让她更多地走进我的生活。其实哪有什么“幸福的烦恼”?那些所谓的我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都是我曾经提到过很喜欢的。只不过时间久了,或者喜好变了,那些东西连我都忘了,妈妈却记在了心里。它们看似一件件衣服、一顿顿美食,实则是我和母亲不同频的往日时光,我们的互不了解。

  我想让妈妈看到我的变化,想和妈妈说,我不再是从前那个需要大人照顾的小朋友,我可以很好地独立生活。我希望让她知道,我很感谢她,让我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从未认为妈妈对我有所亏欠,她并不需要弥补,也不用爱得如此汹涌。

  自从上大学离家,我已经“出走”了十几年。最近搬进了新房,收拾妥当,望着有“家”的感觉的出租屋,思来想去,大概就少了个妈,于是一通电话。我隐隐感到妈妈也在等待这个召唤,她当晚就收拾了出国用行李箱,第二天就去做了核酸,报告一出,登机北上。不需接送,利落程度不减当年送我来上大学。

  自从妈妈驾到,我的生活不说翻天覆地,至少是蒸蒸日上。一日三餐有保障了,任何菜在她口中都是“很简单的”:白斩鸡很简单,只要电饭煲里蒸;清蒸江鳗很简单,超市就有卖活的;她甚至自带了不锈钢托盘和黄酒核桃芝麻等配料,现做了一批阿胶糕,冷却切片装袋,足够我吃两个月。

  每天早上起床,就看见妈妈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东窗洒进的朝阳笼罩在她脸上,流动着温柔的光。她一边和我打招呼,让我吃桌上“简单的早餐”,一边手不停地织围巾。

  我曾经花了很多精力探究,妈妈织毛线到底是“真的喜欢”还是“为了我好”,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做子女的来说,难度相当于“妈妈是不是真的喜欢吃鱼头”。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考证,我确信一点,妈妈对于织毛线,有着一种天赋和自豪感。看一眼图就能复刻,一边看电视一边织也丝毫不影响手速,当我穿上她的作品招摇出街的时候,她“与有荣焉”。

  妈妈回老家后,她坐的沙发位置,留下了一个坑,这是妈妈坐了两周、打完两条围巾的见证——除了“规定动作”的蓝围巾,她还“自选”拆了一条旧的白围巾,重新织了一遍,“这样会更松软”。

  完工后,妈妈给两条围巾拍照、发朋友圈。临近母亲节,竟是妈妈送了我礼物。虽然天气开始转热,但我已预定了冬日的温暖。

  逢年过节给父母送什么礼物,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是一道难题。尤其不在父母身边,谁都知道,父母并不缺某件具体的东西,缺的是你不在身边。这时候,礼物的精神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对我妈来说,她需要的不是女儿能给她带来什么,而是女儿虽然长大了、独立了,却依然需要妈妈。作为女儿,如何让她获得满满的“被需要感”,又恰到好处、有益身心,就是一件充满智慧的事。

  有的“被需要感”,是妈妈感觉依然能给子女带来帮助。织毛衣这样的传统手艺,轻体力,我妈还坚信能预防阿尔兹海默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和她不断沟通,聊聊新款和流行色,选选扣子,增进交流。

  类似的事情还有:在视频聊天时,妈妈有时会兴致勃勃地说起,又买到了什么好吃的,那我就接下话茬儿,“给我来一份呗”,她立刻下单,之后等待快递和教我怎么吃的交流,时间会长达几天甚至几周;我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小困惑时,油焖笋怎么烧,薄荷怎么从土培变成水培,我妈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完整的教学,这些虽然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但我愿意和她聊聊。

  有的“被需要感”,来自妈妈学会了现代生活的新技能,而不必“麻烦”子女。和她的同龄人相比,我妈拥有丰富的出远门经验,她能独自坐飞机,能在大城市坐地铁畅通出行,能熟练地运用家里的一切数码产品和智能家电,更是一个网购达人。妈妈在家用一部智能手机掌控我爸和小狗的吃穿用度时,颇有运筹帷幄、决胜FB体育 FB体育平台千里的风范。

  这些技能,最初是我上大学时寒暑假回家教她的,她掌握了原理,学会了举一反三,就从未掉队。如今,哪些电商平台买菜便宜,小区团购如何参与,她比我熟练。妈妈身体不好,于是,她还学会了在如何网上预约抢各个的号,她是那么不愿意麻烦我。

  儿女不在身边,我暂时无法改变这种无可奈何,那就面对现实,和她共同远程创造愉悦的家庭氛围。妈妈不需要我的礼物,需要的是亲情,女儿何尝不是。互相被需要,是一份双向的礼物。

  我们可以运用五种“快乐激素”: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皮质醇,精准地让母亲度过一个快乐的母亲节。

  各年龄段的孩子近期恐怕都在思考:母亲们在母亲节想要收到什么呢?送什么礼物能让母亲开心呢?怎样欢度母亲节,可以成为一段美好回忆?

  其实想要达到上述目标并不难,你只要做好五点即可。我们可以运用神经科学领域总结出的5种能够提升个人幸福感与活力的“快乐激素”: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皮质醇,精准地让母亲度过一个快乐的母亲节。

  多巴胺是一种“奖赏激素”,是大脑对我们发现新事物的一种奖励。每当我们遇到新鲜、刺激的事物,或者经历挑战完成目标时,就会释放多巴胺。我们可以带母亲去一家她从未去过的餐厅,跟她观看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或者给她介绍一种新技术、新方法,都可以促进释放多巴胺,让母亲感到快乐。

  催产素又被称为“拥抱激素”,任何涉及到触摸的行为,如牵手、拥抱、亲吻、拍拍肩膀、母乳喂养,都能激发催产素的释放,让人感觉到安全、温暖、被信任。想提升母亲的催产素水平,就要多和她进行肢体接触,比如抱抱母亲,拥抱真的能创造奇迹!

  内啡肽是一种“天然止痛药”,也是运动使人快乐的原因,当我们活动或者锻炼身体时会释放这种激素。陪母亲进行适合她健康水平的“体力”活动,比如散步、园艺、广场舞、瑜伽等,都能让母亲感觉积极有活力。

  血清素又叫“5-羟色胺”,它是一种当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感到满意骄傲时会激增的一种神经递质,它能调节心情、食欲与睡意。想提高母亲血清素水平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更多的接触,包括见面、打电话、发消息,也就是保持稳定的接触频率;也可以带母亲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志愿活动;还可以与母亲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一起绘画、做手工等。

  皮质醇是在我们感觉到压力时会释放的一种激素,从长远视角看,皮质醇过高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对皮质醇越来越敏感,所以我们要帮助母亲管理皮质醇水平。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减轻母亲的压力,比如分担母亲的家务,友善地对待他人,与母亲分享我们的成就和喜悦,让母亲对我们感到放心与骄傲,都有助于减轻母亲的压力。

  庆祝母亲节的方法不只是送康乃馨、写贺卡和发红包,我们可以运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论,科学而精准地送上一份并不复杂的大礼——帮母亲管理5种“快乐激素”。这份礼物不仅可以用于母亲节当天,也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天身体力行,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感谢无需索取、不求回报的母爱,让母亲感受到爱意——一种像温热的牛奶和甘甜的蜂蜜一样美好的爱意,让母亲体会持续的幸福。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而5月10日是我妈妈的生日。于是,自我懂事以来,在潜意识里,母亲节和妈妈的生日就应该是“绑定”在一起过的,而且要过得让妈妈印象深刻、感动不已。该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这也是自我懂事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现在。

  记得上小学时,班主任要求母亲节这天回家对妈妈说“母亲节快乐,妈妈辛苦了”,另外再说几句赞美妈妈的话,并为妈妈做一件事,最后让妈妈在记事本当天那一页上签字、写感受。本不应是难事,但这项作业我从来没有完成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男生不善于表达感情,我就是张不开嘴,说不出口。对此我妈也十分理解,笑着说心意领了,然后在记事本上签字,并详细创作出我帮她买菜、洗碗、洗脚等“光荣事迹”。第二天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点名表扬了我。

  再长大一些后,我有了自己的手机,每到母亲节都会在清晨给妈妈发一条祝福信息,而这条信息的上一条或下一条通常就是“妈妈生日快乐”。生日的前一天,妈妈会在我放学后带我去订她的生日蛋糕,选的都是我喜欢的款式。结账之后我总是会“叮嘱”店员,一定要在蛋糕上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红色的字写在白巧克力做的牌上,那是我对仪式感最早、最具象化的认知。

  我曾几次试探地问妈妈,想怎样过母亲节和生日,她总是说:“你和妈妈在一起,怎么过都是好的。”这个回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解答我的疑问。直到外婆去世,妈妈哭着对我说:“妈妈再也没有妈妈了。”这句话普普通通,却让我真实地明白了些什么。

  长期以来,我都认为,母亲节是母亲过的节日。其实不然,母亲节也是所有“有妈妈”的人过的节日。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我们可以喊她“妈妈”,所以我们要感恩,要庆祝,要感到幸福。这是我明白的第一件事。

  我明白的第二件事是,母亲节重要的是“和谁过”而不是“如何过”。仪式感是我和我的家人都缺乏的东西,我曾以为那句“你和妈妈在一起,怎么过都是好的”只是妈妈一言以蔽之的“敷衍”,实际上却是源于内心的大实话。在这一天她需要的就是我,唯一有身份与她共度节日的人。而在这一天具体说什么、做什么,又有多么重要呢?

  不过母亲节这一天的“传统项目”也不是没有。在我上学期间,我妈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逛商场,不一定买,但一定要楼上楼下、仔仔细细地看个遍。逛商场她很少约人一起,长期以来我都是她最主要的陪同人员。母亲节那天更不例外,不仅要陪同好,还要对每一件她挑选的商品积极发表评价和感想。一天下来,她乐乐呵呵,我累得“呵呵”。

  如今她很少再出去逛商场,一是嫌累,二是网购发达,不管是看还是买都比亲自去方便得多。拥有平板电脑之后,“天下”仿佛尽在她的掌控,各大店铺随意参观,瞧上眼了随时下单,更不用反反复复地听那句“喜欢可以试一下”。妈妈说,网购是真的方便,妈妈还说,只是没有儿子陪着了。

  工作之后,独自居住,虽然和妈妈同城,但见面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不忙时,我们会互相“串门”,与我吃饭聊天代替了逛商场,成为我妈如今最喜爱的活动。“你小时候,经常跟妈妈一起……”类似这样的话逐渐变成了我们闲谈的一部分。看得出,她在回忆过去时是快乐的,当下与我在一起亦是快乐的。

  陪伴是不会过时的、最简单的礼物,也永远是妈妈最需要的。无论是母亲节、她的生日,还是每一个最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