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春节的由来有很多种版本,最常见的一种版本就是有一种叫做“年”的怪物,每逢过年都要出来吃人害命,所以大家就会熬夜,时刻准备干仗。后来有了鞭炮,于是便放炮将怪物赶走……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听着玩玩可以,要当真可不行。所以敝人在此纯推理一下,提出一个靠谱一些的想法,欢迎吱友们砸砖吐槽。
首先从季节上说,在古代春节是立春的第一天,春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禾草破土鸟兽出蛰,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俺们的老祖宗们有东西吃了!而在这之前的秋冬季节里,人们只能靠之前有限的冬储物资过活。但那时并没有历法,人们不知道冬天什么时候会结束,秋天什么时候会来,为了以应不时之需,他们在寒冷的季节中节衣缩食,只维持最低限度的能量供给。当终于发现天气暖和时,他们才能判断出食物储备的丰寡。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粮食储备都是会有部分盈余的,而且经过了一冬天的贮藏,很多食物必然会趋向变质甚至坏掉。如此一来,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便可以放开肚皮把多余的粮食消灭掉。一方面可以好好打打牙祭,另一方面也防止了粮食腐败导致浪费的情况。
春天本身代表了希望,代表饿了一冬天的人们终于迎来了曙光。在这样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愉快的。而有了大肆饕餮的借口,这段日子就更加富有庆祝价值了。再者,冬末春初大地尚未完全萌苏,这段时间不能打猎也不能采集,人们便有了相当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庆贺。反之在秋天虽然食物更加丰富,但因为大家都要忙着冬储,所以食物最为丰富的秋天反而没有纵情欢乐的时间。
地球的季节总体而言是很有规律的,所以人们的庆祝日期也在一年一度的反复烙印下变得神圣,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人们总是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又不能随便提前——日期提前过早会提前消耗完食物,太晚又会导致食物腐败导致浪费。所以经过反复权衡实践,这个由模糊的温度变化而来的节日渐渐变得精确,直至嵌入历法。
人类的这段时期比较原始,对于野兽的防卫能力还很差。当一个部落的人们为了欢迎春天而举办宴会进行庆祝时,丰富的食物和热情的欢歌必然会引起周围上千平方公里之内野兽的注意,每逢这段时间,极易出现野兽伤人的情形。所以在那个原始的春节里,人们会刻意制造一些野兽害怕的噪音来保障安全。当时的手段也许是用木棍砸击岩石,或用石块互相敲击。直到火药出现后,聪明的中国人便把火药用在了驱赶野兽上面。后来又过了很多年,人类的村庄愈加坚实,活动范围愈加广泛。野兽们的活动区限与人类开始泾渭分明,庆贺新年的人们已经很少受到野兽的伤害了,所以普通的野兽被神话曲解成为了那种叫做“年”的怪兽,熬夜防备袭击的习俗也保留了下去。
纵观全球各地,各个大陆地区都会有各种土生土长的节日,但不管是住在哪里的人,只要他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定在冬末春初的这段时间。而那些地处热带寒带的人们的节日日期则灵活的多,甚至没有很像样的节日。
西方国家的圣诞节用以上逻辑也完全可以解释得通:白种人起源于高纬度地区,所在地区气候寒冷,食物资源匮乏。体质较弱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在漫长的冬天里夭折。寒冬漫漫,孩子们在冬天陪着大人一起挨饿,大人们为了保证粮食储备,往往会把食物藏起来。而在即将开春的季节,大人们则会把食物拿出来,并且优先供给儿童以挽回更多的部族人口。文明萌芽后人类开始崇拜神灵,为了加强部族凝聚力大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向孩子灌输:突然出现的食物是某神灵赐予的,而傻乎乎的孩子们则信以为真。再后来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神灵发展成为了圣诞老人,代表父母向孩子们发送圣诞礼物。
通过以上文字童鞋们应当都可以了解:试想你饿了一冬天,在好几个月的时间里眼睛绿得好像波斯猫。终于在某一天,你可以大口吃喝纵情欢歌,这份被释放出的压抑将会多么甘醇?在那么多个晦暗的、饥肠辘辘的日子之后,某一天你终于吃饱了喝足了,还不用担心今后的生活。这份终于降临的希望将会多么甜美?苦涩之后的甘甜会更加珍贵,粪土之上的花朵会格外鲜艳,冰镇过的热情会格外炽烈……所以不难想象:冬末春初的春节或圣诞节对于所有的农牧人口来说都具有重若泰山的非凡意义。一年365天,只有这几天是最特别的。一生不到三万天,只有这几百天总是记忆尤深。地球上各个历史时期中80%以上的人口都曾为这个日子而欢愉,每当冬末春初,全世界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在这段时间大宴饕餮。贫苦之后的滋润总会沁人心脾,因为那代表了人类内心中对生活最真实的期望与满足;慰偿了千万年以来亿万民众挥汗耕耘的艰辛;更奏响了时节流转之下,人们抗争自然、适者生存的嘹亮凯歌!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说“年味不浓”了,气氛不高了,情绪不对了……虽然以上文中所述春节这个词所代表的沉重意义来说,我们对春节的淡漠似有不该。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今天春节意义的褪色正建立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社会财富较高丰沛的基础之上。我们已经基本不需要勒紧裤腰带应对空乏;食物的供给四季充足,危险的野兽们也稀缺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今天与昨日已经异世而别,延续千古的喜悦在今天也渐渐失去了根基。然而我想我们还是不应忘记春节,我们不应忘记我们那千亿祖先在冬日的苦捱,不应忘记那些寒风中僵硬的饿殍,更不应忘记那对春天反复的乞望。正因我们赶走了曾经的冬荒、正因为我们四季饱足,所以才无法体验真正的春节!
春节的喜悦建立在饥寒交迫之上,就如同翠绿的嫩芽根须总系着祖辈的尸泥。熬冬荒距离我们已经远去,春节的传统意义也一并消逝。这个过程或许伤感,但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环节。我们需要记住春节是因为其镌刻了祖辈的血汗与历史,却无需逢迎那早已过时的规制。该走的必然会走,新社会也会带来新社会的年终奖、压岁钱和大长假。就让我们为了今天的钞票和假期欢乐吧!当我们仰望空中绽放的烟花时,也请留意一下那亘古照耀的星光,在几百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一定凝视过这浩瀚的星空、同时在心底默默祝福过他们的子孙吧。
祝大家中秋快乐。有个问题,请思考。为何中国最大的两个节日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是春节和秋节。
这个问题与《春秋》经为何叫“春秋”,是有关联的。在历史记载上,中国在全球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历史记载最系统最完备,也最古老。几年前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记载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为什么要记载历史?
从文字学上看,“史”字最初的含义,是主管祭祀,和占卜的官员,《周礼》有记载。所以最早的历史记载,一定和祭祀和占卜有关。
中国最早的文字文献,是甲骨FB体育 FB体育平台文。但是,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是干嘛用的呢?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占卜的结果。占卜已经做完了,为什么又花费那么大的精力,把占卜的结果刻在甲骨上呢?原因可能是,用来祭祀。就是把占卜的结果汇报给神。这种祭祀的名字,叫“策祭”。
我们一般认为,“策”是用绳子能在一起的竹片,就是竹简,这是早期的书写载体。事实上,最早的“策”,穿的不是竹片,而是甲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甲骨,都是有孔的,本来它们应该是穿在一起的,是“策”。只是后来,绳子腐朽了,只剩下单片的甲骨了。
这些“甲骨策”,是用来祭祀的,献给神的,献给上帝的,所记载的都是发生的事实,天子把这些事实汇报给上帝。所以甲骨策,应该是中国历史记载的起源。最初,策祭的内容主要是占卜的结果。后来,策祭的内容包含了一年所发生的大事。天子定期的把一年所发生的大事向上帝汇报。这样的策祭内容就接近历史记载了。
《春秋》的经文,非常简练,非常难懂。如果没有《传》的解读,我们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为什么这样?原因很简单,《春秋》经文本来就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神看的。
关于“策祭”,《尚书》有一篇详细的记载,那就是《金藤》。金藤是一种用藤条编的箱子,用来保存策祭后的策的。而尚书《金藤》篇,对一次策祭的过程,以及策祭之后所发生的事儿,进行了记载。
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成年后,听到一些传言,说周公要独揽大权,所以,对周公产生了怀疑。但偶然的一次机会,成王打开《金藤》,看到很久以前周公策祭的“策”,这让成王非常后悔自己对周公的怀疑。这个“策”所记载的周公策祭的内容是,武王生病,周公为让武王病愈,就举行策祭,告诉神周公愿意替武王代病。
唐朝的杜预,是《左传》最好的注释者。关于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他的解释是,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因为春秋是编年史,于是就用错开的办法,取春秋代指一年。杜预的解释,是目前最权威的解释。到杜预所在的唐朝,《春秋》的起源和早期面目,已经完全消失了,其实,在战国时期,这些东西就已经消失了。所以,杜预的解释,是后人的一附会和臆断。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最重要的祭祀在春季和秋季举行。在《诗经》,《左传》,《礼记》中,经常会看到春秋连用,而且明显可以看出,“春秋”是指这两个季节所举行的祭祀。
祭祀是神事和民事的融合。就天子而言,他的祭祀仪式级别是天下最高,各国的国君必须前来助祭。同时,祭祀完之后,还要发布一些政令,听取各国国君的述职汇报。所以,春秋两大祭祀,也是一个大团圆的大聚会。在天子的祭祀仪式上,是一个各国国君大团圆的大聚会。对每个家族来讲,也是一个大团圆的大聚会。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祭祀仪式崩溃,而且人们也很快对早期的祭祀文化失去了记忆。但是,春季和秋季进行团聚的风俗却延续了下来。于是,春节和秋节构成了两个没有祭祀仪式的,完全世俗化的节日,流传至今。
事实上,说完全没有祭祀仪式,并不准确,因为春节和秋节也是两个上坟烧纸的节日。
春秋之后,和祭祀文化一道,迅速消失的还有井田制。为什么祭祀和井田制消失的那么迅速和彻底。原因在于,这两样东西都非中国所固有,而是外传自西方。这个西方主要是指古两河流域,和古埃及。
现在人会认为,春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而圣诞节则是西方的节日。而历史事实是,春节和中秋节同样也是外传自西方。
祭祀文化起源于西亚,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圣地,来自土耳其东南部的哥贝克力遗址。其时间可以上溯至,11000年前左右,这可以被认为是祭祀文化的起源时间。中国祭祀文化的考古证据都非常晚,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之后。
更重要的是,祭祀文化和中国固有的文化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固有的文化是《易经》文化,也可叫心性文化。《易经》的出现比祭祀的出现,还要古老,甚至可以上溯至16000年前。《易经》文化和祭祀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祭祀文化认为世界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而是受控于世界之外的神。而《易经》文化则认为,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而然的,世界之外并不会再有一个神。
所以基本可以这么讲,人类文明是由两系文明所组成。一系是中国的《易经》文化、心性文化,另一些就是西方的祭祀文化、宗教文化。公元前3500年之后,这两系文化周期性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所以公元前3500年之后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中国的心性文化和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冲突和影响的历史。西方的祭祀和宗教元素,会周期性地传入中国,并留在中国历史之中。同时中国的易经元素、心性元素也会周期性地传入西方。
然而,文明的交流对中西方的影响是不平衡的。中国会对外来的宗教元素进行改造,让她们心性化,易经化,最终会回归自身的心性传统,易经传统。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是循环的,周期性地被外来宗教因素所破坏,但最终又能够回归自身的固有传统。但西方会被来自中国的心性元素、《易经》元素彻底改变。每改变一次,他们的历史就表现出前进一步。所以西方的历史是前进的,发展的。
所以,我们大不必为自己的春节、秋节来自西方而妄自菲薄,因为中国文化很早,也传入了西方,而且对西方的影响更彻底。同时,我们也对来自西方春秋祭祀作出了彻底的改造,让其中国化。
过年,跟犹太人的逾越节有异曲同工之妙。逾越节(Passover)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过节。中国人强调过,我记得小时候大家初一出来打招呼,就是过年好!对方就回答:年过去了!。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对比下春节和逾越节的相同之处。下面这篇文章最早是我在我的博客上发表的,被人转载一些。我重新贴一下:
中国春节和犹太逾越节一般人可能认为是八杆子扯不上关系的事情,一些激进分子可能会认为这是攀附洋亲戚、伤害了他们脆弱的民族自尊心。但我只想从学术角度讲讲我对这事情的看法,古人说:“只有无知的人,才是最有知的”,我也希望诸位看官能以一个学习的角度看看这文章,不要一股脑的乱拍砖。
中国人强调的是“过”年,逾越节(Passover)的本来意思就是“过去,逾越过去”
过年中国人要贴春联,这个习俗秦汉以来就有,何时有的已经不可考证,开始是红色的桃木板挂在门框两边及门头上,后来演变成红纸黑字贴在同样的地方。
犹太人在逾越节同样要用羊羔血涂抹门框及门头,和中国春联的位置一样,都是红色的,这个习俗的来历:
这个记载在《圣经》《出埃及记》里,大意是这样,犹太人在埃及为奴,摩西得到主神耶和华的启示要领犹太人出埃及,法老不同意,主神耶和华就降下十灾在埃及全地,但法老仍然拒绝放以色列人走,于是主神耶和华就命令以色列人当晚要宰羊羔,用羊羔血涂抹门框两边及门头,当晚灭命天使降临,击了埃及全地的长子及头生牲畜,但凡是门框涂羊羔血的都逾越过去了,以色列人安然无恙,法老被迫放以色列人走,主神耶和华命令以色列的后人要时代遵守这个逾越节的规定,来按让后人纪念主神是如何从埃及人手里解救出以色列人的。
12 节: 因为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击了,又要败坏埃及一切的神。我是耶和华。
13节: 这血要在你们所住的房屋上作记号,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我击埃及地头生的时候,灾殃必不临到你们身上灭你们。
14节: 你们要记念这日,守为耶和华的节,作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中国春节传说年兽吃小孩及牲畜,而圣经记载神在逾越节那天击埃及全地长子及牲畜
中国人要在春节发压岁钱讨红包,秦汉之前就有的习俗,出处没人说的清楚,我们看《出埃及记》里面的记载:
1节: 耶和华对摩西说,我再使一样的灾殃临到法老和埃及,然后他必容你们离开这地。他容你们去的时候,总要催逼你们都从这地出去。
逾越节的前夜叫除酵节,中国春节前夜叫除夕,这这一天以色列人要除去家庭所有发酵的面团,而中国北方农村很多地方除夕也有这个习俗, 《出埃及记》十二章里记载:
19节:在你们各家中,七日之内不可有酵,因为凡吃有酵之物的,无论是寄居的,是本地的,必从以色列的会中剪除。
《出埃及记》规定,以色列人逾越节要“腰间束带,脚上穿鞋,手中拿杖,赶紧地吃”。随时待命准备出发——这一天的夜间耶和华要率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向着应许之地进发,你夜可以理解为全家人围在一起“守岁”的习俗,最初应该也是随时待命准备出发的意思。
摩西出埃及大约在3500年前,中国信史2850年,是摩西出埃及650年后的事情,源于周召共和元年,之前历史记载没有年代、也没有明确的地点。
年兽集体型、力量、灵活、敏捷于一身,又是从海底来,善于泅水。犄角、牙齿、蹄子都用来当武器。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广义上的春节指的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段时间,狭义上的春节则指的是正月初一这一天。
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但是正式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则是在民国时期。
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载是运载之意,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
夏朝以“岁”称年,岁与收获、祭祀及天文星象有关。“岁”本为斧类砍削工具,也用来收获庄稼。当时庄稼一年一熟,庄稼收获后,人们要牲祭神,“岁”就成为祭祀的名称。这种每年一度的丰收祭祀庆祝活动,将自然时间分成了不同的时间段落。因此岁收之“岁”与岁祭之“岁”就逐渐成为特定的年度时间标记。
商朝以“祀”称年,强调祭祀周期,这与商朝的文化特性相关,商朝信奉神灵,商王就自称是天子,是神灵下凡。
周朝继承夏代以农作物丰收为年度时间周期的记时传统,正式将年度周期称为年。年在甲骨文中是以人背禾的形象出现的,所以说,年指的是丰收。
也就表明在一年一度的丰收之后,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他们的恩赐。而周朝以农业为主,农业丰收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他们的庆祝与农业有关,这是年的最早来源。
一是怪兽年的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个叫桃花村的地方,出了一头叫做“年”的怪兽,到了除夕便出来捕牲畜并吃人。因此,每到除夕,百姓就惶惶不安,人人自危。有一个除夕,桃花村来了一位乞讨的老大爷,当地居民都劝他赶紧避难。不料老人笑道:“请让我借宿一晚,自有主张。”于是众人将老大爷安排在一位大娘家中。
半夜,年进了村,看到大娘家门口贴着红纸,屋内灯火通明,正待冲过去,突然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便吓得慌忙夺路而逃。从此,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做成的春联,燃放爆竹,这就叫做过“年”。
二是青年万年的传说。相传古时没有历法,人类耕作不能按时,所以生产效率很低,这时有一个叫万年的年轻人,他在砍柴的时候受到树影的启发,发明了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通过长期观察测量,他发现了昼夜长短交替的变化规律,以及一年周期恰为三百六十余天。不久,万年又制定出了历法——太阳历。国君为表彰万年的功德,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百姓为了感谢他,在春节时举行庆祝活动来纪念他。
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腊祭”。《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或自己养的家禽进行祭祀。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驱疫禳灾活动。
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但是新年已经初具雏形。
秦朝末年长期战乱不仅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落后,因此西汉建立后,统治者便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使得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逐渐形成。
汉武帝时期,命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与民间历算家落下闳、唐都等二十多人编制新历《太初历》并推行,这时候正式确立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念的祭祀活动越来越广,开始增加燃爆竹、换桃符、饮屠FB体育 FB体育平台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庆祝的日期也不再局限于正月初一一天,而是延伸到正月十五,新年也逐渐演化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节日。
到了唐代,因为文化交流频繁,新年习俗进一步发生变化。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内容也从祭神变成了娱乐、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从唐代开始,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万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正月初一在古代被称为元旦,即岁知之元、月之首、日之始,三个第一,因此也叫三元日,那么古人在正月初一这一天都做些什么呢?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春节在早期是为了祭祀神灵,虽然后来变成了娱乐型的节日,但是还是保持了祭祀神灵的风俗。
古人会在除夕这天在院落的北墙安一个神棚(也叫天地棚),在里面贴上儒道佛三家的三界众神,在正月初一这天,全家准备好供品和香纸祭祀神棚的里的神灵,然后还要到正房中堂祭祀供奉的神像,说出自己的祈愿,希望在新的一年得到实现。
祭神完毕后,就要去同祖同宗的人家去拜年,晚辈磕头或作揖并说些吉祥话,长辈则拿出糖果、吃食给晚辈。
关于拜年的来历,相传唐太宗发现一些大臣之间有矛盾,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魏征出主意说,让大臣们元旦互相拜年就好。他便按这个主意下令大臣们元旦早起互相拜年。
开国功臣尉迟恭和程咬金不睦,二人通过拜年互相道歉,便和好如初了。从此大臣们年年互相拜年,民间受到影响也便拜起年来。事实上,自古中国人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过年过节都要跪拜长辈、兄嫂。跪拜礼,是中国人眼里最为庄重的礼节。
在除夕已经包好了饺子,在拜年过后,人们就会煮起饺子。有的地方是先吃了饺子再出去拜年。头一锅饺子煮好后,先端给神灵,然后端给长辈,最后全家同吃。
吃完饺子后就要去上坟祭祖了,如果在祠堂中有先人牌位,祭祖则比较简单。如果没有,则要去山上的祖坟上祭祀。祭祀祖先不仅要烧香纸,还要带上些许点心,还要放鞭炮。让先人也感受这份热闹。不过有的地方是在腊月二十三或者是除夕那天祭祖。
压岁钱也称“押岁钱”、“压岁钱”、“压胜钱”等。本来,压岁钱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孩子平安过年的,因为俗信小孩魂魄不全,易受鬼魅侵害,故以压岁钱相镇守。清代钱沃臣《压岁钱诗》自注云:“俗以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查儿童压胜,曰压岁钱。”
压岁钱最开始是汉代的五铢钱,后来就是普通铜钱。民国后,开始用纸币代替。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就是期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
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年的习俗也有所改变,但这亦不能改变春节是每个华人最重要的日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还是华人情感的聚合。所以,每到年末,在外漂泊的人总要赶车回家,完成一年一次的大迁移。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回到家乡,用团年、贺年、拜年等活动,缔结情感,卸下辛劳,为来年的腾飞重新注入力量。
每年有很多节日,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啊,就会有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还有压岁钱呢。最有趣的是,大人们会在门口贴上红色的对联儿,挂上红彤彤的大灯笼。
大年30的晚上,人们就整夜不睡觉,在外面又是敲锣,又是打鼓,还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别听有多热闹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啊这里面有个有趣。的传说,小朋友们都知道,春节呢又叫过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年可不是过年的意思,而是一个很凶很凶的大怪物。他可怕极了,一挥手就能打破一座房子,一跺脚就能剁出一个大坑,就算吼叫一声,也会地动山摇。
一年冬天,山里下起了鹅毛大雪,很快就把山给封了。小动物们都躲在洞里,连草都被大雪埋了起来。大怪物吃的到处都找不到,肚子都饿瘪了。大怪物眼珠一转,想起山外面有个小村庄,里面有猪有羊,还有很多人。
于是他爬过高高的山峰,向着村庄走去,村里的人们远远的看见一个大怪物向这边走来,害怕极了,慌忙躲进屋里,把门窗紧紧的关上。年闯进村庄,看见猪就吃猪,看见羊就吃羊,有人来不及躲起来,也被他塞进嘴里吃掉了。
这时,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扛着锄头走了进来。原来他到田里去了,根本不知道有怪物闯了进来。他一看见你吓得连路都走不动了,肩上的锄头当当一声掉到了地上,您听到了,转身向他走过来。这个人呆呆的站在那里,两条腿冻得像筛糠一样,躲在屋里的人们见到这个情形都把头扭到一旁,不忍心。可就在这时,怪事发生了,年看见他穿着红衣服,顿时大吼一声,转身就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的大雪,人们奇怪极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说,我听人说过,您这个怪物别的什么都不怕,只有三样东西才能吓走他。你先要他怕红色怕火,害怕巨大的响声。那好,要是以后他再来害人,我们就用这三样东西吓倒他。就这样每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在也没变过。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春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关于过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年到除夕这一天,村里的人就带着家眷躲避年兽。
这年除夕,“年”兽闯进村。它看到一户人家烛火通明,门贴大红纸,“年”狂叫着扑过去。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不敢靠近。这时,院门大开,只见老人身披红袍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走了。这事很快就在别的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爆竹,用来驱赶“年”兽。这个风俗越传越广,从此就有了“过年”。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