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都江堰“放水节”正式起源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都江堰放水节有两层意义:一是为了纪念当年驯服岷江,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蜀郡太守李冰;二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稼穑丰饶。1000多年来,放水仪典传承不息,已成为今天都江堰的一道最独特的风景。
放水节上最有趣的一幕就是“打水头”,当温驯的岷江水穿过杩槎围堰,再转向南流淌时,人们用竹竿、 石子击打水头,以求来年幸福美满。“打水头”是放水节上最生动的场景,而古堰的千古魅力在片欢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年清明,在都江堰的“放水” 祭祀仪式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河道之畔旌旗招展,万众肃穆, 随着主祭者一声令下, 莽号手们吹响雄壮的莽号,蓑衣男子在号声中跳起杩槎舞,戴着古傩面具的壮汉摇着风铃跳起祭祀的傩面舞蹈,展现了古蜀文明的浓郁、神秘、古朴......歌号中,主祭官和两位陪祭官缓缓步上圣台,一幅模仿汉朝仪轨的都江堰放水祭祀图立刻展现眼前:祭官戴冲天方冠、披锦绣长袍,端高香绕场祈福,跪拜河神、天地,再上香于香鼎之中,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祷。
上香完毕,两位陪祭官展开祭文绢帛,由主祭官宣读:“李公精神越历史之长河, 跨天府之辽阔,浩荡奔流于江河,熠熠生辉于天地……”与此同时,一匹白马从远处江堤沿江飞奔而至,马上的骑士手执令旗高喊“放水哟”直奔到祭台前,将令旗交给主祭官——“今吉时已到,我众砍杩槎一放水”,随着主祭官的一声号令,几名身着蓑衣的堰工纵身跳上“杩槎”,挥动利斧,砍断捆结着“杩槎”(杩槎是将数根巨型圆木的顶端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角架。它和签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的绳索,岸上十余名堰工见绳索一断,立刻拉着绳索另一头一齐用力,只听“咔嚓”一声巨响,拦河“杩槎”散落开来,露出一个缺口,顷刻间,滔滔岷江之水从决口处涌出,向川西平原奔腾而去。
自汉代以来,每到冬天枯水季节,都会在都江堰渠首处利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阻挡外江水进入内江,从而完成对内江河道的清淤、修缮任务。到了来年清明节时,成都平原需要春水灌溉,此时,人们就必须拆除杩槎围堰,将岷江水重新引入渠道。隆重而热闹的放水仪式便在这个时候举行。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正式形成,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参与的节日,其形成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后来放水节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又被称为“祀水”,民国之后又恢复了“放水节”这一称谓。在历史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放水节”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其盛况尤胜春节。
放水节的仪式在今天有所简化,但据史料记载,古代放水节仪式相当繁复,大小步骤有数十项之多,如清代颁行的祭祀礼仪就有“祭王 (李冰父子)典礼;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席、献帛;进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位前肃立读祝”等30多项。可以说,在清明节这天举行放水大典,既抒发了人们对历代治水先贤的爱戴之情,同时也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历史沉淀的“清明放水节”是今天中国水文化最独特的品牌,是世界水文化的绝版,而它的文化意义也早已穿越时空,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
当堰工们拉倒杩槎,从杩槎缺口处涌入的第一股水流就叫做“水头”(当地也称“水脑壳”)。就是这略显浑浊的“水头”在放水仪式上、在当地人心中却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四川人习惯把头称为‘脑壳’,‘水脑壳’当然是指水流的头一股了。据长辈们讲,如果放水节时能捡上石子、泥块打中水脑壳,一年便能顺顺利利,无痛无灾......”终于,在清明前后,我们等来了水脑壳,我们顺着河岸追啊,打啊,把童年的笑声撒了满满的一河。我们都跑不动了,累了。抹去头上脸上的汗水后,才发现水脑壳已经流得不见了踪影。这时,我们又会相互争论起来——总说自己是第一个打到水脑壳的人。有时为了得出个结果,多有小朋友大打出手。就在大伙儿不可开交之际,那与我们一起追逐水脑壳的邻家小妹总在身后大声地说:“都不要吵了,水脑壳是我先打到的!”于是我们也就安静了,又开始去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我笔下的“打水头”的童趣和重要的象征意义跃然纸上。
放水节“打水头”一般有几个程序,最先是“堰工打水头”。在水头涌入的一瞬间,堤岸上的堰工一边吼着开水号子,一边手执竹竿向水头猛打几下,并告诉水头:此行千里要驯顺听话,不要打坏良田,不要冲毁桥堰,安流顺轨,为民造福。挨了堰工的一顿“痛打”后,水头逐渐壮大,向南奔流。此时,两岸的群众面对滔滔江水,欢欣鼓舞。年轻人拼命沿江奔跑,欢呼雀跃,不断用小石子向水头掷去;老人们则争舀“头水”祭神,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得福,求得神灵庇佑。
面对新鲜水头,百姓总是开心不已,可此刻祭台上的主祭官满脸严肃,不那么轻松了——开水后, 他必须立刻走下祭坛来,坐轿或乘车赶在“水头”之前到达省府成都,如果落在水头之后,那当年便有“水不驯顺”的危险。都江堰距离成都约50公里,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时,要比水流抢先抵达,还真的要费些力气。据传说,清代同治年间有位主祭官为了万无一失、捷足先登,便特地取了个巧——让差役骑上快马,携带自己的官袍(取“袍服如人”之意)赶往成都,与此同时自己也乘轻车赶路。幸运的是,最后这位主祭官连同他的袍服都赶在了水头前面。因“袍服如人”,所以当时的老百姓都戏称——“有两位官爷赶水,来年必有好兆头了。”也许正是巧合,第二年天府之国还真风调雨顺,庄稼大丰收。
在某些年份的放水节上,“打水头”还有一项附加内容——抢鸭子。人们集资凑钱买来鸭子,投进水头。鸭子扑棱棱入水,还没来得及舒翅畅游,岸上的年轻人便争先恐后,在一片喧腾中赤膊入水,抢捉鸭子。据说在水头中抢到的鸭子,更有非比寻常的吉祥意义,而这个习俗也一直流传并持续至今……FB体育 FB体育平台FB体育 FB体育平台FB体育 FB体育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