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日前,海宁市许村镇满口香食品加工厂负责人王相洪顺利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喜出望外,这意味着他的加工厂可以正式投入生产。据了解,
“马上就是肉皮销售的旺季了,这个证来的很及时。”王相洪介绍,之前自己的岳父在家里开了一家小作坊,有20多年了,肉皮销路不错但是不成规模。他坦言,随着岳父年纪的增长,经营小作坊已经有些吃力,但是放弃这门生意家里人也觉得可惜。
在这两难之际,他萌生了将小作坊转型升级的想法,这正好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推进的食品小作坊提升工程一拍即合。于是,在工作人员的引荐下,王相洪近200万元,把小作坊搬进了许村镇杨渡村的工业园,使肉皮生产步入了标准化行列。
王相洪表示,他们引入了许多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之前人工炒制一天产量就四五百斤,以后三条生产线都启用后,产量能达到之前的三倍,现在订单已经排到春节前了。
从今年5月装修,到9月试生产,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小作坊到企业的转变。王相洪表示,这其中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身我是从事经编行业的,后来是通过局里的培训,才慢慢对食品生产有了了解。工厂装修时,他们提供了不少建议,还有审批手续上,简化了许多流程,这才能这么快投入生产。”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许村分局副局长沈兆睿介绍,王相洪的经历,在许村镇这个肉皮集中加工区颇具代表性,扶持其转型升级也是食品小作坊提升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重点培育基础好、意愿强、名特优的作坊树立标杆,这为其它小作坊的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食品小作坊的提档升级不仅为食品安全带来了保障,同时也推动了一批“老手艺”焕发新活力,成为吸引年轻人创业的热土。
徐铖是长安人,今年28岁,一年前他在家里开了一家名为“小圆头”的长安宴球生产坊。随着生意的不断拓展,订货量也越来越大,他逐渐意识到小作坊不是长久之计。今年9月,在市场监督管理局长安分局的助推下,他的小作坊也走上了转型升级的道路。
“局里帮我牵桥搭线,最终选在了兴城村美洋洋乡村文旅综合体开办生产企业。”徐铖告诉大潮君,在升级过程中,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不少指导,今后自己打算走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徐铖介绍,年底投产以后,通过标准化生产,预计产量能翻倍,但可以节省一半的人工。
“成本上能减轻不少,而且能避免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徐铖十分看好企业的未来发展。“宴球是长安的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传播宴球文化。”之后,他还准备引入电商销售,不断向外拓展客户,进一步打响长安宴球品牌。
徐铖的宴球作坊只是一个缩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长安分局副局长陈迪向大潮君介绍,今年全镇共排摸出了27家食品小作坊,根据每家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政策,目前有6家正在进行培育和提升改造。
除了推动一家家小作坊华丽转身“精美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在长效监管上下足了功夫。
大潮君了解到,按照“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充分走访调研,对基础条件差、无提升意愿的小作坊劝导整合或关停,对违法违规的小作坊依法予以取缔,目前已淘汰关停29家。
此外,在小作坊成功升级成企业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将为其食品安全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这些食品生产企业都安装了阳光厨房,实时监控生产加工全过程,倒逼企业提升自律意识和食品安全管控能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同时会加大监管整治力度,通过“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并行,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高压震慑态势,督促食品企业守法经营、整治提升,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接下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将继续强化监管服务,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帮扶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食品小作坊从“加工价值”向“品牌价值”“ 文化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让更多“老味道”走上更广阔的舞台,把“老手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