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FB体育 FB体育平台FB体育 FB体育平台爆竹声中一岁除,千门万户入屠苏,又到了一年中国人最开心的节日—春节,春节的日期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为什么有的时候很早,有的时候却很晚。
这其实和天文历法有关,我们中国人日常使用的历法其实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公历(太阳历)、农历。
公历我们就非常熟悉了,它是属于太阳历的一种,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公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还有一句顺口溜:“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而太阳历除了公历之外,其实还有宋朝制定后被废除的十二气历,以及在此基础上修改的天历,天历由中国传到英国,英国至今仍用此法以统计农业气候和农事生产的依据。
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的创造者最先是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他们是古巴比伦文明最早的创立者,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在古巴比伦现存的泥板书中,我们找寻到了苏美尔人的智慧星光。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作为人们生活所需的时间计量被提上日程,早在公元前3200年前后,苏美尔人就制定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法——太阴历,该历法规定1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同时他们根据太阳在天空的历程划分为黄道十二宫,以白羊、金牛、摩羯等命名。
苏美尔先贤还对当时已知的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视运动进行了系统观测,他们创造出了“星期”这一时间单位,并给一星期的七天按照这七颗星星的名字命名。
后来夏商周时期中国人也创造了自己的太阴历。所以太阴历也被称为“夏历”,后来又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而之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会出现月亮位相变化,是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而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而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就是阴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中的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就到了农历中的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06天。
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阴历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地球绕太阳的回归年无关。
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春节就是诞生于太阴历之中,从汉武帝起,规定太阴历的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所以在清朝之前,过“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过春节!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而也从此时起,春节”这一概念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而阴历年则正式叫做“春节”。
但是阴历一月之长,即月亮绕地球周期约为29天半;而太阳年一年之长,即地球绕日的周期约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12个月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与太阳年相差几乎11天。
过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腊月挥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古代农业慢慢地发展以后,就发现纯粹用阴历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节候配合不上。
所以后来就将太阳历和太阴历结合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所以我们一般称呼”春节“为农历新年。
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为什么要加入二十四节气呢。农历以阴历定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前后为满月);但这样算下来一年12个月只有354天,和阳历365天相差了11天多,长而久之,农历的月份就会和阳历的四季变化脱钩,怎么办?中国人就想出了闰月的办法,每隔2-3年闰月一次。
农历还有干支纪年法,就是我们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而十二地支又对应十二生肖,古人用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不重复的顺序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比如1840、1900、1960、2020、2080都叫庚子年,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也就是十个天干从“甲”对应地支的“子”开始;天干的“乙”对应地支的“丑”,直到天干的“癸”对应地支的“酉”,因为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所以当天干轮换对应到“癸”时,地支最后两个“戌亥”再和天干第一第二个“甲乙”对应,也就是甲戌年,乙亥年。
二十四节气就是干支历的24个时令点,对应着四季变换(也对应太阳直射地球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的位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排的。
2017年5月22日,国家标准委正式制定和颁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该标准的颁布严格依照科学,即依照太阳和月亮的客观运行规律,计算精度达到1秒钟,标准农历第一次明明白白的将农历的编排的规则,采用的计算模型和精度等都公之于众。
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具有科学性。农历与公历共同作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