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2022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可谓捷报频传,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又将3名航天员送入天宫空间站,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完成,也使同时在轨的中国航天员达到创纪录的6人。回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钱学森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无疑是其中最值得铭记的人物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美苏两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相互竞争和迅速发展,载人航天的意义已不止于科技和军事,在政治方面也有着重大影响。1961年6月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星际航行”座谈会。钱学森做了一场重要的技术报告。他在这次报告中提出了载人航天今后将面临的两个重要技术难关:一是大推力的火箭及其动力系统。二是人进入宇宙后面临的诸多难题。他认为星际航行的生物物理问题与原子能物理问题有交叉之处。1963年,钱学森将自己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并讲授的课程讲义整理出版,即《星际航行概论》。1968年2月20日,中国人民第五研究院(后改名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兼任院长。同年,501总体设计部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室、507所(宇宙医学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钱学森指出,载人航天的中心问题是把人送入宇宙空间,并在航天特殊环境下,既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又提高其工作能力。
1970年7月14日,载人飞船工程(即“714”工程)正式启动,我国开始着手研制载人飞船,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鲜为人知的是“航天员”这个称呼是由钱学森提出的。当时国外一般称“太空人”或“宇航员”。钱老提出:“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后因诸多原因,1975年“714”工程暂停,许多与此相关的研究队伍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加之国家经费紧张和20世纪80年代大裁军,507所面临被裁撤的命运。在钱老等人的支持下,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刻。507所后发展成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基地。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顺利返回地球后,钱老亲笔写下了“热烈祝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向新一代航天人致敬!”的祝福语。他深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今天的成就,凝聚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和航天员们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2004年春节,刚刚创造历史的杨利伟等人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杨利伟,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在此以后,航天员们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完成任务后都会来看望钱老,向他汇报,直到2009年10月钱学森去世。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由中央批准兴建的钱学森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放。此后,杨利伟、景海鹏、刘洋等航天员专程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追忆钱老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杰出贡献。在参观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在钱老的祝福语前留影,“向新一代航天员致敬”的话语,成为一代又一代航天员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与骄傲。
钱学森的成长道路上还有一个重要身份:交大学子。1929年,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求学期间,他聪明勤奋、品学兼优。一次水力学的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全部题目,原本应得100分,可他在最后一题的推导中将“Ns”简写为“N”,被要求严格的金悫老师扣去了4分,得了96分。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我们珍藏着这份考卷,它现已成为校史文物中难得的珍品;而钱学森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学风,也在交大成为美谈。在母校的求学生涯,对钱学森一生的影响至深至远。惟图国强的爱国情怀,精益求精的科学品质,勇挑大梁的时代担当,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伴随钱学森一步步走向科学巨擘的高尚品质,其实在他交大求学期间便已初现端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