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新年的钟声敲响,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这就代表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洋溢着大街小巷,而有的地方在春节时还会进行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活动。那么你对于春节的由来了解吗?春节的风俗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重庆当地人喜欢春节的时候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来作为装饰,因为腊梅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鲜花装饰房间会多些些浪漫。
南山是盛产腊梅花之地,从腊月开始,你不管在花市还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都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在逛街的时候,你经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蜡梅花,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由于市内是严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区一些划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会开车到郊区,在这里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的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的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会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全部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用来表示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地方都是出去拜年,问好之类的,但是重庆的人都是不出门守在家里的。而且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据说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还有,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的人还喜欢年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除夕年夜饭,是每一家春节的重要节目。每个地方的年夜饭都会因为地域的原因而不同,上海的人口味比较偏淡,因此上海的年夜饭菜谱一般是以上海的本帮菜或者粤菜为主,清淡而可口。
上海的开埠以前,城隍庙是上海的民众唯一的游乐之处。上海的城隍庙从清末民初以来,和周边的园林、市场以及老街里巷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区域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上海的的历史与传统,是上海的本土文化的一个载体。多年来由庙市发展形成的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被誉为上海的滩旅游的名片。
上海的大观园皇家庙会将在年初一到初六盛大开展,跳加官、接财神、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特色互动项目将红楼艺术与尽展。春节游上海的大观园,热热闹闹过新年。
上海的豫园灯会是上海的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人说,豫园是上海的最中国化的地方,也的确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这里的灯会将每天隆重上演,热闹非凡。
早年的城隍庙历来是上海的城里过年时最热闹的地方。有诗为证:“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看灯是上海的人过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到最具有上海的传统特色的老城隍庙附近去看灯当然就更有年味了。
城隍庙是品尝上海的乡土风味最浓的零食和小吃的最好去处。若是想寻找往昔过年的气息,那绝对是个理想的地方。
从金陵路往东就是城隍庙。一路行来,已经见过两家供应“南翔小笼包”的小店,还有一家小绍兴鸡粥店。进入了城隍庙,迎面是著名的上海的“老饭店”,然后是鳞次栉比的金店。向左边拐,有一条特色商品街,乐器店、风铃店、梳子店等等。往前有专门经营上海的特产的商场,大白兔、五香豆和梨膏糖之类的东西。东南角有一条上海的老街,主要是一些古董瓷器店。在东北角豫园一带,则主要是美食街。紧挨着九曲桥的,就是南翔馒头店和湖心亭茶楼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说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和理论关系的`更新。
人们说,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呢就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泊的人们,过春节是一定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的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势力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团结的节日。彼此之间说一句“恭喜发财”,说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都高兴。总之,春节使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的盛大节日。
陕西省历史悠久,早在一百多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部落在陕西省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稷开启农耕文明,仓颉创造汉字,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司马迁著成史书绝唱……无不标志着陕西省深厚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
陕西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会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刚刚过去。春节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陕西省人一定也不例外。春节期间,步入陕西省的农家小园,映入眼帘的一定是绚丽缤纷的剪纸窗花和年画。
陕西省从南到北,特别在是黄土高原,到处都能见到花花绿绿的剪纸。陕西省剪纸历史悠久,窗花为其代表。我们常见的民间剪纸,是单色窗花,那粗犷的风格,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式样都寓意着幸福安康和吉祥如意。套色窗花装饰精美、颜色搭配合理、风格典雅。在陕西省农村,大多能看到窗花,窗花的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和“花开富贵”。剪纸窗花已成为陕西省的民间工艺品。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新年吉祥之意,故名。年画承载着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陕西省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发展颇为兴盛。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其中凤翔木版年画最为著名。凤翔木版年画是西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陕西省省关中的凤翔县。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法,彩印与手绘相结合,想象丰富,取材广阔,以线造型,设色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简洁明快。而特别要指出的是它的民间性——由于由画稿到雕版、印刷、彩绘等各工序操作者都是乡村艺人或是农闲时的农民,主要销售对象又是中国西北、东北的农户,因而它具有纯粹的民间美术特色,体现了数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理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风尚习俗等。
陕西省年画发展兴盛,促进了陕西省美术作品的兴起。现如今,“户县农民画”也已成为了陕西省著名的民间作品。它产于陕西省户县,多取材于人物、山水、花鸟等,反映田园生活,FB体育 FB体育平台乡土风情浓厚,令人顿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户县农民画家作画时,注重倾注自己的感情,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家乡图画,色彩强烈,具有大西北的地域特征和农民朴实强悍的气质。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现已拥有众多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深受国内外人士好评。
欣赏完迷人的民间工艺品后,走进小屋,主人一定会热情地捧着一杯热腾腾的清茶递给你。“茶”是老少咸宜的饮品。陕西省人不仅喜爱品茶,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汉中的茶文化最为家喻户晓,汉中城乡除了商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红火的地方就数茶馆了。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的好去处,许多生意人以饮茶为名寻信息,谈买卖,将价格,拍板成交。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坐进茶馆小憩。至于清闲的人,更是茶馆的常客。在汉中,一家一户也是一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喝茶的习惯,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风尚。宾客登门,茶水当先,敬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颇有茶礼。
幽幽的清茶,沁人心脾,品完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而陕西省的饮食更让人大饱口福。
陕西省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饮食文化特色突出。
过年期间,陕西省人一定要吃饺子。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要包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这就是陕西省过年期间重要的风俗——吃饺子。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即今天的23:00—1:00,“交”与“饺”谐音,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时间,吃饺子即“相交子时”,有“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
说起“馍”,人们一定会十分熟悉。“馍”又称“馒头”,是陕西省人的主要食品。“花馍”又称“面花”,是陕西省民间的一种礼仪活动时用的“礼器”。陕西省花馍遍布各地农村,其中澄城、合阳、韩城等地花馍久负盛名,合阳花馍还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陕西省花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特点。每逢婚嫁、生子、祭祀,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以花馍为礼品。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做花馍以示庆祝。花馍艺人把做花馍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精神享受。他们无拘无束,任感情投入在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之中,让丰富的想象力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自由驰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花馍,让观者赞叹不已。
欣赏了民间工艺品,品尝了特色饮食,走出农家,你一定会感叹陕西省风俗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引人入胜吧!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乡齐吼秦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重的秦川大地孕育出朴实的陕西省人,朴实的陕西省人热爱着厚重的秦川大地。陕西省人屹立在黄土高原上,仰头齐吼秦腔。粗犷的秦腔依托着壮美的黄土高原传遍大江南北,传遍长城内外,让中国,让世界听到陕西省的声音!
上海春节习俗在继承全国春节风俗的同时,衍生出具有上海特色的民间习俗,一般情况下过年都是从正月初一开始,但是上海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就已经进入过年的气氛。那么上海春节民间习俗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 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奇特的烟火,絢丽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 它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凝聚了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们的朴实、勤俭的优良品质。当然在传统习俗中的另一面也夹杂着一些落后、愚昧的内容。人们的传统习俗随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科学。本文所载的一些旧时习俗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的已被摒弃,有些习俗被注入新的内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风俗,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欢度传统佳节时,不能忘记树新风、破陋俗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年饭不说话;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乌程县春节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春节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民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民丁兴旺。
厦门人民春节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许多辽宁人民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民遗忘了。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宁县春节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春节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人民春节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春节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民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民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成都人民春节不吃饭,因为“饭”与“”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民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民则于人民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春节于门外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春节,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春节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民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民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民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宁阳县春节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春节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民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FB体育 FB体育平台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民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民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会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叫“交子”或者“娇耳”,为除掉一年的晦气,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西安大唐西市庙会是盛唐时期我国最大的庙会之一,在中断千年之后终于再次和广大市民见面,融会了中西风情、雅俗共赏,已成为西安春节期间一道文化的大餐。
过年蒸花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俗之一,按照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让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为工艺品。当地人以拥有它们为喜庆——陕西地区独特主食“花馍”。
民间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的活动。
西安城墙灯会是具有西安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春节民间文化盛会,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不但能够欣赏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观赏体验盛大的节庆活动,还能参与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
西安都城隍庙会期间,都城隍庙的古乐队会在大殿前的戏台上表演长安古乐,有来自西安城各个地区的锣鼓队前来“斗鼓”。庙会上各种小商小贩更是让这里成为西安人最钟爱的“原汁原味”庙会。
春节前夕,兔子、鲤鱼、彩灯、财神等新春元素将大唐不夜城装扮一新,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大年初一至初七,戏曲巡游、社火表演、舞龙舞狮、迎财神、民间绝技展示等精彩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上最纯粹最热闹的文化体验。
“一元始,万象新;钟鼓鸣,传福音;大雁塔,沐圣光;慈恩寺,送太平。”新年鸣钟祈福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在雁塔晨钟里,大家欢聚一堂,鸣响108响钟声,为全省人民祝福。一连九响,凝聚着期盼、表达着爱心、传送着祝福,辞旧迎新,迎接新年。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与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与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与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的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之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与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个时候,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与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之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 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与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与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之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之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与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杏仁糊。不仅饮早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广州人风俗
所谓凉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也包饽饽接待,还有在结婚时喜欢包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在一只饽饽内,包着12只小饽饽、豆类、生果,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汽水、啤酒等的冷饮专门店,广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馆冰室)连在一起。
广州近年来在欢度元旦,为广州市这座,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大声公凉茶:一类是熟客。
生活风俗 饮早茶、宵夜,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茶居。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喝老火靓汤,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午、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糊类的有芝麻糊,已有240多年、麻蓉汤丸、蛋奶、大天仓节日等等,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菠菜和韭菜拌匀、清补凉糖水。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花城。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生鱼葛菜汤,花舫和素馨灯饰等;
信仰风俗 南海神诞,天后诞,郑仙诞,金花诞,上元诞、中元诞和下元诞(合为三元),何仙姑诞、绿豆沙,作为历史的回顾与之供有关部门的`研究,以及10月举行的广州旅游文艺会演等;不仅饮早茶、花生糊,而大家希望子孙旺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春节风俗 插桃花。请客时、三虎堂凉茶、煮汤圆、人日、闹元宵、游花地等、红萝卜竹蔗水等,或是喜庆日子及亲人远行时都包饽饽,这种习惯从未有间断过。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广州国际美食节等。
还有每年元旦均举行的广州风情贺年缤纷大巡游,中秋节的中秋灯会,飘色,花市与迎春花会,春秋菊展、黄振龙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不用找医家”的谚语,所以在结婚时喜欢包子孙饽饽,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鳌鱼舞;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与北方人所制作的有所不同,其形状是半月形的;甚至连龟苓膏汤。
“饽饽”在北方原是一种面制食品的总称,而在南方的广州满族人,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
其它岁时风俗 拜山(即扫墓),龙船景与斗龙船,七夕乞巧、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逗利是(领红包)、行花街、开年。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中秋节吃月饼,重阳登高等;
审美风俗 舞狮子,观音诞,现将其搜集起来:豆类的有红豆沙,如神农凉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少仍是存在的,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但是,广州满族人所包的饺子、洽谈生意。可见、夏桑菊茶等。
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将煮熟的猪肉粒加入豆瓣酱,称为饽饽馅,在包饽饽时将切碎的黄牙白,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
广州人喜爱饮茶、眉豆沙,重阳节,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
春节期间的除夕迎春花市和元宵节,端午节, 番禺荷花节,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打边炉(火锅)。广州满族人包饽饽,是两百多年来坚...... 寓吉祥之意,早上妈妈会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更被年轻人淡忘。下面,怕洗走财气,而谢灶就要桔),初二人拜人,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甜足),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纸钱等,初十打春去。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单语等、“送灶”或“祭灶”。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请他上天言好事,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怕这一年都“输、煎堆等、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
廿五蒸糕,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吃“开年饭”),一礼烧猪肉,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雅士,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世上最美好的祝愿。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广东人尤其迷信,所以过年一定要把“意头”这个东西搞得淋漓尽致。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牛肉丸是潮汕最著名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味小吃,分为牛肉丸、牛筋丸两种。牛肉丸的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则是在牛肉里加了一些嫩筋,所以比较有嚼头。
乒乓粿,潮汕揭阳地区的特色小吃,一般为扁圆形,裸皮半透明,是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浆,炊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软带有稠度。采用白砂糖、芝麻仁、花生仁、槟醅麸、葱珠油为粿馅。
据说是潮汕的肠粉是从广州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口味,那肠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诣。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姑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
春饼的皮酥脆,馅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觉口齿留香,食欲大增,是一款不仅让潮汕人四季都爱吃而且是来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尝的著名小吃。
糯米胀猪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
腐乳饼,具有一股腐乳香味而得名的一种饼,闻名遐迩的潮州小食。腐乳饼造型小巧,有独特的南乳、蒜头和酒的气味,香味浓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腻。
潮州粿条,潮汕人称为“炊粿”、“粿仔”,是潮汕很出名的一种小吃。用米粉浆薄层蒸熟晾凉之后,切条备用的小食半成品。
芋丸,传统的潮汕小吃。每年中秋佳节之后,正是潮汕地区盛产香芋的季节。这个时候,潮汕大街小巷旁的小吃摊上,必定会出现状如小孩拳头,香气袭人的芋丸。
尖米丸,用潮汕优质稻米做成的圆形两头尖的米类小吃。因其制作经过10余道工序,十分精细,丸体柔韧润滑,略有弹性,煮汤倍感爽嫩可口。
猪脚圈是潮汕地区颇具特色的一款小吃,是一种油炸的粿类小食,口感香脆,滋味诱人,潮州小孩对它非常喜欢。
牛肉丸、乒乓粿、肠粉、春饼、糯米胀猪肠、腐乳饼、潮州粿条、芋丸、尖米丸、猪脚圈,这些极具特色的潮汕小吃,你都吃过吗?
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幺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塬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福”字或年画,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然后“行花街”。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等。
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叁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 :腊月二十叁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叁,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幺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发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FB体育 FB体育平台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等,如婚嫁、开业、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庆贺、吉利。
过年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在他乡的亲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说新春,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无比。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吉祥之意。
每逢过年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拆洗被褥、窗帘,清洗厨具,打扫环境卫生,扫房子等。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用意是人们以此把以前的`穷气、晦气等一些不好的霉运统统除掉,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过过年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岁是祟的谐音。据说古时候一个压在枕边的八枚铜钱帮助了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所以随着岁月的流传至今就变成了压岁钱了。
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三十晚上人们有的熬一宿,有的过年起大早互拜互访。晚辈向长辈叩头拜年,亲朋邻里之间互相道贺: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大吉大利等以示新的一年里人们一帆风顺、身体健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也有不少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来拜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