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境外某博物馆“韩国年”的喧嚣在中国春节假日、大家都比较闲的当口引发不大不小的轰动,并意外引发了对“春节的外文称谓应该叫什么”的热议。
有些朋友特别在意国外官方、非官方口径是否将“春节”称作“Chinese New Year”,某些偏激者更是俨然认为是否如此称呼春节体现了称呼者“是否尊重中国文化”,甚至“亲华还是”,并极力渲染“中国年或韩国(越南)年”之争的“微言大义”,还有些朋友则执着于争论国外几年前开始使用、中国某些单位如今也偶尔采用的“Lunar New Year”是否合适。
作为一个既自幼学习外语、又自幼爱好历史的中年人,我也被多次问及这一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首先,切勿将国外政要(不管哪一级政要)口中的“Chinese New Year”理解或直译为“中国年”。
选举社会政要在“窗口时机”取悦的,必然是自己的选区、选民和特定目标群体,其“恭喜发财”的意图十分直接,就是博取这部分有选票(可以投给自己)、有合法献金资格(可以捐给自己)特定受众的好感,换取现实的回报。因此这里的“Chinese”实际上是“华裔、华人”,而非“中国”,“中国”并没有这些政客和官方机构所需要的东西,即便有也不会给,给他们也不敢随便接,他们“恭祝”的,其实是拥有该国国籍的“华人”、首先是华裔选民春节快乐,这个“Chinese New Year”在该语境下,真正准确的翻译应是“(本国)华裔新年快乐”。
当然,“老外”说“Happy Chinese New Year”也并非不可能真的祝中国人春节快乐:商家、旅游机构、意在拓展中国市场的体育赛事和俱乐部等,他们在春节期间拉横幅、发视频,甚至推出汉字版球衣,就千真万确在祝“中国人”春节快乐——因为他们要讨好的,也千真万确是这些可能给他们带来源源利益回报的“中国人”和中国市场。
其次,我们自己在用外语称呼春节时,非正式场合说“Chinese New Year”、或用汉语说“中国年”并无问FB体育 FB体育平台题,因为自确切有纪年的商代起直至民国元年改用公历止,新正(正月初一)在绝大多数年份都是“新年”的同义词,尽管如今“元旦”已变成了公历的1月1日,但民间社会仍普遍习惯将“过年”默认为“过春节”的同义词,作为中国人,不论用哪一种语言称谓“春节”为“新年”、“中国年”都无可厚非,因为它的确至今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年”。
其实中国对汉语标准语译名的规范标准,一直是“新华社译名规范”,而“新华社译名规范”中赋予“春节”一词的翻译规范几十年如一日,都是英语“Spring Festival”,法语“Le festival du printemps”,即汉语“春节”的直译。
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春节”就是中国官方如今对这个传统节日的法定称谓。
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1月21日,当时中国政府内务部民治司总长朱启钤上书时任总统袁世凯“呈拟规定四节”,称“窃自新邦肇造阳历FB体育 FB体育平台纪元,所以利国际之交通,定会计之年度,允宜垂为令甲,昭示来兹,但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故日本维新以来,改正历法,推行以渐,民间风俗之所关系,悉属因仍未改,春秋佳日,举国嬉嬉,或修祓禊,或隆报飨,岁时景物,犹见唐风,良以征引故事,点缀承平,不但为经济之节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泼。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观祈献,比户同风,固由作息之常情,亦关人民之生计。本部风俗,衡度民时,以为对于此类习惯,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FB体育 FB体育平台涉,即应明白规定,俾有率循。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袁世凯批复“据呈已悉,应即照准”,内务部据此于1月23日“令各省民政长新邦肇造阳历纪元,所以利交通而便会计,允宜垂为令甲,其四时令节,关于社会风俗人民生计,本部衡度民时,对于此类习惯,未便干涉,呈明大总统:以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以顺民意,而从习惯等因,奉大总统批:“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奉此,除电知外,合行抄录原呈,令行该民政查照,并转行各机关知悉,此令”,自此“春节”和“旧历新年”挂钩。尽管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5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曾呈文要求废除春节,并严惩民间过节行为,但在民间强烈下于民国廿三年(公元1934年)宣布“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春节得以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采用公元纪元(不同于民国采用公历和民国纪元相结合的模式),并沿袭了将旧历新正称为“春节”的规定。尽管1967年国务院曾发出著名的“移风易俗通知”,宣布取消春节放假,但给出的理由是“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即春节还是春节,只是不放假而已。1980年春节前,国务院通知正式恢复春节“国假三天”,这一标准实际上一直延续至今(其余的“春节假期”其实都是调休)。
近年来,国务院每年都会发布“放假通知”,这是有关法定节日的标准文件,而在历年这一文件版本中,“旧历新正”都称为“春节”。
当然,由于长期习惯,包括电台和某些官方机构、口径,都长期沿用“农历年”、“阴历年”的非正式称谓,近年来“中国年”的称谓后来居上,这在非正式场合当然无伤大雅,一些部门甚至在正式发布的文件中使用过这类称谓。但“旧历新正”的官方法定称谓,自1924年至今一直是“春节”,且近年来,在官方正式场合这一法定正式称谓有日趋普及和“标准化”的趋势。
从近几年中国和周边几个同样有春节习俗国家官方间相互进行节日问候的公开文本可以看到,在“春节”的官方外文称谓上,也正朝着“Spring Festival”的“新华社译名规范”统一,这样做也非常容易理解,首先我们自己的官方正式称谓就是“春节”,其次,虽然大多数国家过春节习俗的确源自古代中国,但长期以来也确实成为他们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一个春节各自表述”会引发许多无谓的意气之争,而都称“春节”显然更符合“大过年的”节日气氛。今年正月初一前中越两国官方互致春节问候,双方都使用了“Spring Festiva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