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曰明”,清、明二字叠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天地之间,纤云四卷,清风吹空,光影四射,温暖晴和。此时生气旺盛,大地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人们多以踏青春游和扫墓祭奠的方式过清明,让这个传统节日同时兼具了自然和人文的内涵。
清明最初源自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与春节、中秋、端午等并称为重要传统节日,是因为其与上巳节、寒食节“合三为一”所致。
先看清明这个节气。此时,新春来了,三阳开泰,万象更新,曾有许多独特习俗。冬天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的火种,不再使用。唐宋两代,宫廷以新取出的火,分赠予贵官豪门,唐诗名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描写了此事。淘井是古代的习俗,这时掏出旧水、取用新水,寓意除旧布新。插柳亦是清明习俗,其意也在于迎接新春,留住春光,因为“柳者,留也”。一到清明,古人还喜欢采食野菜。辛弃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人们到郊野挑荠菜,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带上一点绿色、春色,沾一点野味。
再看上巳节。《论语·先进》中,孔子叫几个学生让他们各自表达其志向,学生回答很踊跃,最后孔子只肯定了曾点,而曾点所表达的志向是在清明、上巳之际带领一些青少年郊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上巳节原在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来定在三月初三,与清明节相距很近。这是一个祓除不祥、清洁身心的日子,天暖和了,各种有害之物也蠢蠢欲动了,所以要以流水清洗一冬天的“宿垢、宿疚”。
最后说说寒食节。战国以来,祭祀亡灵,春季在寒食节。寒食节定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在清明的前一二日。最初这是个北方的节日,纪念晋国介之推。介之推,晋国人,是流亡公子重耳的随从,在外流亡19年中备尝艰险,回到晋国后又辅佐重耳登上诸侯之位,但他不求回报,奉老母隐居绵山。重耳得知以后,派人到绵山,请他出山,但找不到介之推,于是想通过烧山逼他出山,不料介之推坚持不出,抱树而死。人们出于对这位忠臣的同情,在清明之前一两日不举火、吃头天做好的食物,并祭祀介之推,后来也兼祭自己家的过世之人。
唐玄宗把寒食节这个民间祭扫的习俗“著为令”,成为公共祭扫日,公务人员还给假,以便出城上坟。寒食节与清明节相差一两天,习俗又有相近之处,逐渐混淆,到了晚唐五代也就有人在清明祭扫了。宋代清明祭扫遂成风俗,流传至今,清明与扫墓密不可分。
因为相距很近,时间一久,这三个节日就放在一天过,清明节成为春季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并与新年、春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一道列入法定假期。如今,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也是唤醒心底情感的契机,是对天地宇宙的敬畏,也是对孝道和生命的传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