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兔年的春节越来越近,能否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老汤我注意到,近期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人们对于恢复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的呼声日渐增高,人们都在齐声表达着对于“年味回归”的期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人们对于烟花爆竹似乎暴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比如我所在的呼和浩特市,跨年夜当晚爆竹之声响彻云霄,绚丽烟火照亮夜空。在中山西路的海亮广场,官方出动了10辆警车和2辆消防车看护市民放烟花。当然,也有很多地方的“禁燃令”尚未取消,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阻挡人们燃放烟花爆竹驱除瘟神的热情。
老实说,烟花爆竹“禁燃令”已经推行了多年,过去虽然网上和坊间也有过质疑的声音,但主流声音还是以赞同“禁放烟花爆竹”为主,当下如此强烈的反对“禁放”之声实属首次。无论是跨年夜的那些违规或不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还是眼下舆论场上对于解除“禁燃令”的普遍呼声,都表明了烟花爆竹“禁燃令”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人民群众已经明显表达出诉求的情况下,城市管理部门又该如何应对和疏导?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弄明白,为什么今年的烟花爆竹有点儿“禁不住了”?我觉得,三年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人的神经已经紧绷到了极点,大家需要一个渠道释放身心层面的压力,燃放烟花爆竹就是这样一个渠道。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烟花爆竹最近才有了“禁不住”的趋势。
或许是听到了群众的心声,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将烟花爆竹的“禁放令”转变为“限放令”,比如山东省的滨州市和东营市,再比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2022年12月18日,赤峰市发布《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实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允许在中心城区燃放喷花类、旋转类、玩具类等城市烟花产品,为市民们保留了燃放烟花爆竹的权利。从“禁放”到“限放”,虽然只是一字之变,但这样的缓冲更接地气,更人性化,更符合国情,同时也说明这些地方并未“一刀切”地禁燃,而是兼顾了民俗与环保,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对全国各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其实,烟花爆竹的禁和放之争,无论哪种声音,其出发点都是好的。前者是站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问题,居安思危谋长远;后者则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去分析,人们希望把传统年俗传承下去。二者都值得被讨论、被理解、被尊重。从我个人来说,我是赞同在元旦、春节和元宵节这些传统节日期间烟花爆竹的,我赞同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第一,燃放烟花爆竹有助于帮助“年味儿”回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我的印象中,春节除了穿新衣、大吃大喝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家家户户贴春联和燃放烟花爆竹。很多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接喜神”的传统习俗,年三十晚上家人们会在零点钟声响起时燃放鞭炮,驱赶旧年的霉运,迎接新年的好运。这是千百年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诉求,不能一股脑地将这些归为“封建陋习”而扫进垃圾堆。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不仅能让过年的味道浓起来,也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二,瘟疫横行的特殊时期,人们需要通过一些仪式感来建立战胜瘟疫的信心。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很多人选择这个春节回家过年,在春节这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里,人们格外希望能够借着某种仪式感来祈福祝愿、慰藉心灵,获得温暖与希望,而燃放烟花爆竹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朴素感情中,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驱逐瘟神,而当前“新冠病毒”正是中国人心中那只肆虐三年的瘟神,大家需要用放烟花的方式来将其驱逐,即便这种说法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科学上的依据,但人们就是愿意相信它,也确实能通过这种仪式驱除阴霾、重建信心。
第三,允许燃放烟花爆竹是城市管理自信的表现。烟花爆竹能不能放、怎么放、在哪里放,其背后是群众追求和环境保护的权衡,非常考验城市治理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回归事实、回归常识、回归科学,然后审时度势,综合权衡,不能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从这一角度来说,那些将“禁放”变为“限放”的地方,其实也是在彰显城市管理的自信。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是对群众诉求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城市管理部门的一种督促,如何做好配套措施,如何避免扰民,如何减少事故,如何在传承延续我们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这些问题思虑的越是周全,燃放烟花爆竹的争议就越少。
大疫三年,过春节人们在家憋了三年,郁闷了三年;现在防疫政策调整放开了,人们想用喜庆的爆竹烟花来驱赶瘟神,这种心灵上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种民意政府管理部门理应给予尊重和理解。如何在不违背民意的前提下更好地做出决策,考验着各级政府的能力和水平,希望各地可以适度放开“一刀切”的禁燃政策,还民众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