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往前看,别回头!”伴随范伟饰演的王响这句人生总结式的金句,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以豆瓣评分9.4的高口碑落下帷幕,成为近期网络讨论度最高,也是近五年来评分最高的国产剧。
从春晚舞台上的黄金配角到如今深入人心的角色王响,二十年一百多部影视作品,范伟出演了无数可悲、可敬的小人物。面对《漫长的季节》的爆火,范伟始终充满真诚和谦虚,他近期在媒体采访时说:“观众说我演技高,我没有那么高。我就是熟悉生活,作为一个演员,只有熟悉百姓生活,才能演好角色。”
1962年9月2日,范伟出生在沈阳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家工厂的工会干事,经常“爬格子”为单位文艺演出创作快板、相声等。母亲虽然是商店营业员,但天生幽默,极会模仿,能把别人说话的口气、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范伟有一个舅舅,精通文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在家庭的熏陶下,范伟的血液里融入了艺术细胞,八岁时就会演唱当时流行的八个样板戏的大部分唱段。
念初中时,父母为了弄清范伟究竟有没有文艺天赋,专门从沈阳音乐学院请来一位老师对儿子进行测试。范伟唱了一首《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老师问范伟还会什么,他又说了一段评书《智取炮楼》。老师听完后,对范家人说:“这孩子如果搞声乐,永远是业余的。如果搞表演,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演员。”
范伟上初三那年,父母把沈阳曲艺团的陈连仲老师请到家中。酒过三巡FB体育 FB体育平台后,父亲对陈连仲老师说:“能不能让范伟拜您为师学相声?”范伟当场给陈老师讲了一个相声段子,陈老师听后说:“很好,有表演才能。就是普通话说不好,平卷舌不分。以后慢慢学吧。”范伟一听,赶快跪在地上给陈老师磕了头。当年他十六岁。
1978年,即将初中毕业的范伟非常想进沈阳曲艺团学艺,但该团此时名额已满不要人。正好锦西市(今葫芦岛市)文工团来沈阳招生,有一定才艺基础的范伟考上了。在锦西市文工团演了一年多二人转和相声后,范伟于1980年调入离沈阳较近的铁岭地区文工团,以说相声为主。在此期间,他主演了相声剧《您看像谁》《出租的新娘》等。1983年,范伟终于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调进了沈阳曲艺团。
到了人才济济的沈阳曲艺团,范伟成了不起眼的丑小鸭。他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很少有演出的机会。当时团里有十二对成熟的相声演员,而相声作者只有两个,根本不可能为范伟这样的小字辈写相声。于是,范伟萌生了自己写相声的想法,时间不长,他就拿出了处女作《一个厂长的日记》。这个相声改编自《月报》里的一篇,采用了新颖的日记体裁,令同事和领导既喜又笑。喜的是,年纪轻轻的范伟写出了相声。笑的是,通篇相声没有一个“包袱”。
几个月后,为准备1986年的全国相声邀请赛,沈阳曲艺团一些演员专门去北京,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相声权威田维贤老师给予指导。演员挨个把创作的相声段子念给田老师听,范伟也把他的那个没有“包袱”的相声念了。没想到田老师对范伟的表演产生了兴趣,他对团领导说:那个戴眼镜的小胖子相声写得不行,但他念稿时的感觉不错,语气、分寸、表现力把握得很好,是个好苗子,以后肯定有前途,你们要好好培养。
也许田维贤老师是随意一说,但作为全国相声权威,他的话对地方曲艺团有着一言九鼎的效力,让全团上下对不起眼的范伟刮目相看,于是范伟参加了1986年的全国相声邀请赛,成了曲艺团的重点培养对象。
此后的七年间,范伟的相声表演进入高潮,创作并表演了不少相声段子。1993年,在首届中国相声艺术节上,由范伟创作并演出的相声《要账》荣获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二等奖。同时,范伟在小品表演中也崭露头角,他表演的小品《烦恼》和《小偷奇遇》分别于1991年、1993年获得第一、第二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大赛明星奖。
虽然范伟与赵本山的合作始于1993年,但早在1982年二人就认识了。当时赵本山作为县剧团演员参加铁岭地区小戏调演,以一出二人转传统剧目《摔三弦》技惊四座。当时已是铁岭地区文工团演员的范伟,感觉赵本山简直是“演绝了”。就这样,他们认识了,经常一起切磋演技。1984年初,赵本山调入铁岭地区文工团时,范伟已于前一年离开该团调至沈阳曲艺团,两人擦肩而过。在赵本山因为演小品而红遍全国时,范伟还仅在东北地区有点名声。
1993年初,范伟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春节晚会的排练,突然接到也在北京排练小品的赵本山的电话,说他和导演对配戏的演员不满意,想换人。范伟就赶到赵本山那里排练了两天。但当时已过农历腊月十六,原先的节目已通过最后审查,没时间再折腾新节目了。结果范伟和赵本山的舞台合作没能达成,事后赵本山对范伟表示了FB体育 FB体育平台深深的歉意。
1993年6月,赵本山要在辽宁省艺术节上演一个小品《走毛道》,特意请范伟演其中收费员角色,终于有了两人的第一次合作。
范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立刻从沈阳赶到铁岭。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两天未出门,认真揣摩角色的心态特征和动作分寸,揣摩编导的意图,吃饭时想,睡觉还想,终于悟出了“戏”。他出色的表演使在场的所有编导和演员惊叹,排练一次成功。
范伟娴熟的演技和超常的悟性,得到赵本山的极大赏识。稍有表演不到位之处,经赵本山一点,他立即心领神会。从此,范伟成了赵本山的最佳艺术搭档。
1994年,范伟和赵本山合作了第二个小品《儿子大了》。范伟在小品里塑造了农民儿子刘百万的形象,该作品在当年东北三省春节晚会上获得赞誉。1995年,他俩精心打造的小品《牛大叔提干》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这是范伟第一次上央视春晚。那时他的母亲已身患绝症,卧床两年,但那晚,母亲在家人的搀扶下坚持看完了这个长达十二分五十九秒的小品,心满意足地笑了。不久母亲便去世了。
随着赵本山越来越红火,范伟感到,与赵本山合作既是幸运也是挑战。因为赵本山的表演在整个小品甚至整台晚会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根本不可能给同他配戏的演员太多的戏份。编导只能给范伟很少的戏,他永远是配角,且永远没有定位,作品需要什么,范伟就演什么——唯唯诺诺的秘书、刁钻的司机、新潮的教练、正派的乡长、愚昧的伙夫、脆弱的病人、出国的儿子……一切服从作品,范伟在台上围着主角赵本山转。
谈起与赵本山的初期合作,范伟说:“那几年我听到不少议论,说赵本山旁边的那个人可有可无,换谁都行。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悲哀莫大于此。”
当然,也有细心的观众注意到了范伟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三鞭子》播出后,有一次范伟坐出租车出去办事,出租司机对他说:“你演司机的感觉挺地道的,那个拽手套的动作特别传神。”范伟听了心头一热,因为那时候夸他的人实在太少了。
《卖拐》完全是无心插柳的作品。2001年春节,他俩为辽宁电视台准备了《卖拐》,为中央电视台创作了《彩票梦》。《卖拐》在辽宁电视台试演后,效果出奇的好,又去了几个地方演出,反响也都很热烈。当时范伟并没意识到这个节目可以上央视春晚,临去北京前,赵本山说:“把《卖拐》的道具带着,没准儿能用上。”
到中央电视台,《彩票梦》试排了几次,效果都不怎么好。就在导演为此愁时,赵本山和范伟亮出了《卖拐》。没承想,这个歪打正着的小品一下子轰动了全场,通过央视春节晚会又轰动了全国。
《卖拐》的成功,不但使赵本山更火,也使观众对范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两人的合作,范伟以前是配角,现在还是配角,但此配角非彼配角,范伟是一个真正的“角”了!也因此,《卖拐》之前范伟比较清静,没有太多人找他。《卖拐》之后,媒体的采访接踵而至,观众的电话络绎不绝,以前高不可攀的导演也找上门来。
在小品《卖拐》里,范伟一反过去的斯文,从上到下来了个大转变,形象、表演都别具一格,将那个有些愚昧又有些一根筋的伙夫演绎得入木三分。这个伙夫形象,不仅是范伟塑造的一个崭新的人物,也是当今小品艺术中一个典型的角色。高超的喜剧演员应该达到“寓谐于庄”的效果,《卖拐》中的范伟应该说已经进入了这个层次。
此后三年,范伟又和赵本山、高秀敏联手推出了《卖车》《心病》《送水工》等小品。较之《卖拐》,《卖车》中的范伟对人物心态把握得更细腻,表演更到位。伙夫的发型是赵本山给他设计的,很适合那个吃了亏反以为讨了便宜的“马路受骗者”形象,范伟很容易就找到了角色的感觉。范伟说,伙夫说的那口字浑腔重带鼻音的方言,是辽宁朝阳地方话,此话讲在那个“大脑短路者”的嘴上,很恰如其分,角色因此一下子“立”了起来。
早在1996年,范伟便先后在电视剧《夜深人不静》《一乡之长》《晚霞不是梦》《低头不见抬头见》和贺岁影片《男妇女主任》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除了《男妇女主任》因为是赵本山主演的而产生轰动效应外,其他电视剧均无甚反响,范伟涉足影视圈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01年范伟凭借小品《卖拐》火遍大江南北后,他在影视作品中自成一派的“范氏幽默”才逐渐受到观众喜爱。
范FB体育 FB体育平台伟成为小品明星后,仍就职于沈阳曲艺团,赵本山则仍是铁岭曲艺团演员,二人除了每年春节合作演小品外,平时各干各的事,各演各的戏。由于没有好的相声本子,范伟已经多年不讲相声了,他和一些曲艺演员一样,将发展重点转向影视行业。
2000年至2001年,赵本山执导了著名喜剧作家何庆魁编剧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刘老根》。该剧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在致富道路上所发生的种种矛盾,男一号刘老根由赵本山扮演,男二号“药匣子”则由范伟扮演。该剧2002年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放后产生很大影响。
凡看过《刘老根》的观众,都会对范伟扮演的“药匣子”留下深刻印象。在整部剧里,“药匣子”是一个相当出彩的角色:他识一些字,懂点医药常识,却有些自命不凡,说话酸溜溜,处事文绉绉,是个可笑又可气的农村“文化人”形象。这个角色不太好把握,土过了没有“药匣子”的“文样”,文过了又失去“药匣子”的“土味”。范伟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角色的感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药匣子”这个亦土亦文的新农民形象。到《刘老根(二)》里,他更是将这个角色演绎得出神入化,以至于观众提起“药匣子”就会想到范伟,看到范伟就喊他“药匣子”。之后,范伟再与赵本山合作,拍摄了电视连续剧《马大帅》。
范伟因成功塑造“药匣子”一角,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同时,他在故事片《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扮演厨师一角,入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他还被评为了“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
虽然扮演“药匣子”大获赞誉标志着范伟在影视表演上的一大突破,但“药匣子”受观众喜爱,在某种意义上给范伟塑造新角色留下了“阴影”。在《马大帅》里,范伟扮演的范德彪,一个农村进城务工的歌厅保安,没什么文化却很张扬,说话、办事都有些彪乎乎的,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生活错位的角色。这个角色,从造型到内心都与“药匣子”截然不同。范伟演起范德彪来,同样游刃有余,真实可信,成功走出了“药匣子”的阴影。
2003年,范伟演了《手机》《看车人的七月》两部电影。在《手机》中,范伟扮演的角色有六场戏,每场戏的反差都很大,范伟出色地完成了角色。而另一部作品《看车人的七月》讲的是北京胡同里一个小人物的悲情故事,范伟扮演的小人物——父亲,突破了他以往的笑星形象,为观众奉献出更多“笑”以外的东西。该影片公映后连获好评,先后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多个奖项。2004年9月,《看车人的七月》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展映,荣获评委会大奖,范伟因表演出色荣获最佳男主角奖,这是他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影帝称号。
观众对范伟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在春晚上表演喜剧小品。后来范伟出演影视剧,塑造的人物或许有喜剧的一面,但喜剧并不是这些人物的底色。范伟认为好的喜剧人物是不自知的,他演喜剧从来没想着要逗乐观众,只是在认真地塑造人物。刚转型时,有些导演确实会担心范伟“喜剧人”的固有印象让观众出戏,但经过几部严肃主题的作品,尤其是在电影《南京!南京!》中贡献演出后,范伟的表演没有使观众笑场、跳戏,这个坎儿就算跨过去了。
今年,范伟凭借独特的演技完美诠释了《漫长的季节》中王响这一角色。自然、不着痕迹,是大多数观众对范伟表演风格的共识。“老年王响穿着马甲配红毛衣,一头花白的头发站在那儿,晃眼间,我以为是看见了我爸。”这条观众留言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原文《范伟:在转折中辉煌》刊于《名人传记》2005年第6期 文/杨余泓)
原标题:《《漫长的季节》让人惊艳的除了秦昊,还有再次破圈的“演技之神”范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友情链接: